首页 内容简介 限项申请规定 前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申请须知
内容简介
前言
申请须知
限项申请规定
面上项目
重点项目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联合基金项目
专项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代码
附录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当前位置:首页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心理科学等多学科合作研究的优势,着重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信息处理与演化规律建模,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理论,紧急状态下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反应与行为规律,并利用三个集成升华平台集成相关研究成果。本重大研究计划中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的次生衍生危害,而且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的突发事件。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拟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特殊约束条件下,通过对相关多学科的观测、实验和理论创新与综合集成,形成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环节——监测预警与应对决策——的客观规律的深刻科学认识,并提供科学方法;构建“情景-应对”型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体系,增强应急管理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包括应急平台/预案体系)的科学性,为国家科学、高效、有序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提供决策参考;构建应急管理交叉学科,培养应急管理创新型人才,在国际应急管理科学领域居于重要地位。

二、核心科学问题

  1.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信息处理与演化规律建模

  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可能前兆和事件演化过程中的海量、异构、实时数据,研究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获取、数据分析、传播、可视化和共享等信息处理科学问题。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规律的非传统(例如数据驱动的、基于计算实验的等)复杂性建模理论与方法。

  2.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理论

  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的现场决策所蕴涵的全过程动态评估、研判与决策的理论方法;研究应急准备体系、决策指挥体系、救援/执行体系、资源动员体系的组织设计、运行和评估理论及方法;研究应急平台体系的设计理论、预案体系的编制与演练方法;研究面向多事件耦合与情景构建的综合决策支持理论与方法,及其系统的软硬件体系集成理论与方法。

  3.紧急状态下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与行为反应规律

  研究紧急状态下管理者、救援人员和民众等几类主要参与者作为个体在压力环境下的认知、情绪、态度和需求等心理作用机理,以及群体在突发事件下的行为规律和结构特征。

三、集成升华平台

  1.非常规突发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计算实验系统研究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方法和技术,面向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演化、发展、转化的全过程“情景”,建立非常规突发事件及其应急处置的动态模拟仿真与计算实验系统,构建能在软件层面与相关项目双向交互的网络环境,提供高性能、开放式、可扩展、可定制的集成仿真环境。系统以标准化方式集成应急管理的研究成果,支持网络在线信息的实时监测、收集、存储、分析以及应用在线信息动态改进仿真模型,实现人-机结合的计算实验、动态可视化展示与交互,具备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灾情评估、态势评估、措施有效性评估、应急反应规划、相关人员心理训练的支持能力。在学术上,该系统可以作为长期理论研究的实验工具;在应用上,可以作为非常规突发事件在线监测、预警与应急辅助决策的技术参考手段。

  2.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与应急预案体系研究

  以非常规突发事件为研究背景,以系统工程理论及方法为指导,构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该体系以创建国际前沿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理论和技术体系为目标,围绕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应急准备体系、应急预案系统和预案运行基础这四个核心问题,构建能在软件层面与相关项目双向交互的网络环境,从科学、技术、应用三个层面系统性地集成相关创新成果,为构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该体系从科学层面上,深入挖掘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深层内涵和系统结构;从技术层面上支撑应急预案体系的开放式基础平台所应具有的基础功能和运行环境;从应用层面上为充实和完善国家应急准备与应急预案体系注入科学内涵、提供技术方法,提高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的基础平台研究

  以公共安全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建立软硬件相结合的应急平台体系的基础平台,包括信息处理、过程评估、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等基础功能。围绕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的监测预警和应对决策两大核心科学问题,构建能在软件层面与相关项目双向交互的网络环境,从模型、数据、案例、心理行为指征与规律几方面开展综合性研究。该平台可以集成、验证相关基础研究成果,形成应急辅助决策综合平台。研究成果作为与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相融合的开放式集成研究平台,既为提升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科学性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又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础研究提供共享平台。

四、2011年度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2011年度本重大研究计划只以“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资助项目。“重点支持项目”应有很好的创新学术思想和研究价值,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成果积累,且对研究计划总体目标有较大贡献,“重点支持项目”优先考虑跨学科交叉的申请。2011年度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5项左右,资助强度约180万元/项,资助期限3年,研究方向如下:

  1.面向非常规突发事件主动感知与应急指挥的物联网技术与系统

  主要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主动感知与应急指挥的物联网实验系统,包括基于物联网实验系统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主动感知机制,面向物联网传感器历史数据和实时感知数据的物联网时空数据库技术,基于物联网应急感知的突发事件异常探测与预警技术,应急资源的实时定位、动态跟踪与动态规划技术,基于时空逻辑的应急响应、调度与一体化指挥机制。

  2.非常规突发事件在线应急感知、预警与危机情报导航的社会计算方法

  主要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在线危机情报的主动感知、预警与导航的社会计算系统,包括在线危机情报的抽取、过滤、标准化及时空数据库技术,多源危机情报的智能分析与态势研判,动态危机情报的传播扩散与网上-网下交互机制,在线异常征兆的早期探测与预警技术,人-机交互的动态危机情报导航与在线协作,面向在线危机指挥控制的组织动态设计与优化。

  3.面向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云服务体系和关键技术

  基于从物理世界和网络世界感知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海量异构数据,研究快速采集、存储、计算和分析的云服务体系,实现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平台的高计算能力、高存储能力、高稳定性与高安全性,突破在线应急所需的时空数据管理、分布式并行存储及集群计算等关键技术,探索基于新的云服务体系的应急管理应用模式。

  4.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及管理干预

  主要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对所涉及各类群体的心理的影响规律;突发事件中不同社会人群应激行为特征;文化差异、地域差异、民族差异等因素对风险认知和决策行为的影响;各类灾民行为和需求动态评估及管理策略;探讨非常规突发事件紧急应对过程中心理教育、转变的方法,建构群体行为改善模型。

  5.突发事件的群体心理反应特征、演化规律及管理干预

  研究公众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心理与行为反应规律,分析影响事件突发的各类因素,考察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方式,分析不同类型事件群体心理反应的共性和差异,包括感知、情绪、态度和行动反应样式,特别关注可能导致的各类恶性群体性事件和以各类媒介形式形成快速、大面积扩散的群体反应,研究其中的自组织现象和复杂学规律,探究可能的预警方法和干预措施,有效把握舆论走向,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为应急管理、提升政府执政力和公信力提供科学依据。

五、遴选项目原则

  (1)首先考虑申请项目与本《指南》的吻合度和对集成升华平台的贡献度;

  (2)强调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实践密切结合;

  (3)管理、信息和心理等学科的真正交叉合作研究;

  (4)体现“国情特征”、结合重大案例的研究;

  (5)围绕本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具有创新思路的研究;

  (6)对重大研究计划总体进展和认识核心科学问题起重要作用;

  (7)基础较好、条件较为成熟,近期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研究。

六、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人在填撰写申请书前,应认真阅读本《指南》。鼓励吸纳海外优秀学者参与申请。开展的研究应针对本年度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体现重大研究计划“创新性、基础性、前瞻性、交叉性”的研究特征,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研究计划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不符合《指南》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2)根据重点资助研究的方向,申请人可自主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经费预算。

  (3)申请人必须在项目申请书的“研究目标”部分特别说明该项目与指南的吻合度和对集成升华平台的贡献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5)作为项目负责人已经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但在项目申请截止日前尚未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发的《结项证书》的,不得申请。已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发的《结项证书》而作为申请人申请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应在提交的申请书后附结项证书复印件,同时由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将结项证书原件直接提交管理科学部综合处,经审核后尽快返还。

  (6)申请书由管理科学部受理。




编辑委员会
主  任:孙家广
副 主 任:王长锐
委  员:韩 宇 韩建国 汲培文 梁文平 冯雪莲 柴育成
     黎 明 张兆田 高自友 董尔丹 韩培立
责任编辑:王丽汴 杨惠民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文保网安备1101080035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