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一处

   生命科学一处包括微生物学和植物学两个学科,主要资助以微生物和植物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项目。

微生物学学科

  微生物学学科资助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开展的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真菌、细菌、古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物种资源,分类与进化,生理与代谢,遗传与发育,以及其对环境和宿主的影响等生物学及相关科学问题。

  微生物物种资源与基因资源、微生物细胞与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生理与遗传现象的本质、微生物群落与生态功能、微生物与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是目前微生物学研究的核心方向。科学基金支持科学家在上述领域,对模式微生物、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开展系统的基础生物学研究。现代生命科学与技术,包括“组学”技术的发展,对微生物学研究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也为“后基因组时代”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本学科将继续关注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保持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先导地位;同时继续对“真菌经典分类”和“原核微生物分类”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予以适当倾斜。

  从申请项目看,近年来,我国微生物学研究水平提高很快,在基础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注意选题的创新性,积极推进自己的研究工作与国际同类研究接轨;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更多的申请人注重选择那些可能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工作,更加注意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但依然存在下列主要问题:普遍重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但在此基础上对生理学和遗传学的机理揭示不够;病原生物学研究领域,重视疫苗研制和药物筛选等直接服务于疾病治疗与防治的研究,而对病原本身进行的基础生物学研究不够深入系统;多数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不够,缺乏实质性学科交叉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原核微生物的分类研究萎缩比较严重,专职研究人员越来越少。科学基金将通过项目资助,继续大力支持创新性基础研究课题的探索,并鼓励科学家在我国微生物学研究中的薄弱领域进行研究。

  2009年度微生物学学科受理的项目,要求申请的课题应该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不应偏离微生物作为研究主体的地位,否则将不属于本学科的资助范畴。例如,学科鼓励开展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及合成代谢及其调控的研究,而对这些物质进行药效分析的专门研究将不予支持;鼓励开展微生物与宿(寄)主相互作用的研究,而不支持微生物作为外界胁迫入侵后宿(寄)主的生理和免疫反应的研究。

植物学学科

  植物学学科资助以植物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主要资助结构植物学、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区系学、植物进化生物学、植物生理与生化、植物细胞与发育生物学、植物生殖生物学、资源植物评价、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引种驯化基本理论、资源植物化学与植物天然产物化学及植物研究相关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探讨的研究课题。

  随着植物科学研究的深入,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学科优先支持能够解决该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基因功能探讨、新结构发现、原创性理论与方法探索的项目给予特别重视;鼓励多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研究;加大对有创新思想的青年学者的资助力度。

  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研究与发展及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基础,今后学科将继续对“植物经典分类研究”予以适度倾斜,以稳定和培养全面发展的植物分类学人才。经典分类研究中鼓励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专著性研究和完整类群的研究,研究对象应以自然区域划分,加强对重要科属(如种类丰富、分化中心、经济价值重要等)的研究。鼓励有基础积累的人员申请。

  在基因组学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植物进化生物学正焕发出活力,鼓励从新的角度、以新的实验材料探讨物种的起源与快速演化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我国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但相关的基础研究和积累相对薄弱,本学科积极鼓励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尤其是与生态学、生理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的交叉,促进我国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

  鼓励新的模式植物和新的研究系统的创建及能够推动植物学研究的新仪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制。

  自2008年度申请代码变更后,有的分支学科的申请数量比较少,如古植物学、生物固氮、呼吸作用、水分生理、矿质元素与代谢、有机物合成与运输、种子生理、植物胚胎发生、植物引种驯化、植物种质和水生植物与资源等,鼓励符合该研究领域的申请者申请。

  从以前的申请项目看,一些申请者在申请书的准备和撰写方面有一定不足,如选题不够新颖,立论依据阐述泛泛、逻辑性不强,研究内容的设置与题目关系不密切,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不具体、不可行,申请者工作积累不够等,希望申请者逐步提高申请书的质量并重视研究的长期性和系统性。

 


主  任:孙家广
副 主 任:孟宪平
委  员:韩 宇 韩建国 汲培文 梁文平 冯雪莲 柴育成
     黎 明 张兆田 李一军 韩培立
责任编辑:王丽汴 杨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