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首页 >> 化学科学部 >> 工作动态

化学科学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面向生命健康的化学测量基础高层论坛”在长沙召开

    日期 2021-01-22   来源:化学科学部   作者:云洋 庞新宇 崔琳 庄乾坤 王春霞  【 】   【打印】   【关闭


      2020年12月28-3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湖南大学承办的“面向生命健康的化学测量基础高层论坛”在长沙召开。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赵宇亮院士、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参加了会议,并做主旨报告。

      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伟教授到会致辞,热烈欢迎与会专家,希望专家学者不断向科学技术深度、广度进军,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学术光芒。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研究员通过线上致辞,杨俊林常务副主任介绍了基金委深化科学基金改革的重要举措及化学科学部为落实明确资助导向、完善评审机制和优化学科布局等改革任务采取的措施,他指出重大研究计划的执行始终遵循“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面向国家战略目标和重大需求,凝练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支具有较强交叉研究背景的研究队伍。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深度交流探讨,荟聚智慧,全面推动我国化学测量学领域人才的培养,促进化学测量学学科高质量发展。随后,庄乾坤处长介绍了从最初提出“活体分子测量与功能可视化”的候选重大研究计划主题,到以目标导向为主题的双清论坛“基于活体的分子测量与环境毒理”的研讨过程及进展情况,他强调科学研究不但要聚焦科学问题,满足国家需求,还应考虑应用抓手,充分发挥化学测量学和环境化学交叉合作的优势,开展深入研究,以加快推进立项进程。会议开幕式由化学科学部化学测量学项目主任王春霞研究员主持。

      与会专家主要围绕化学测量新方法、环境毒理、生命健康、临床医学与诊疗等四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江桂斌院士以“健康相关化合物的筛选与毒性评估”为题做了主旨报告,指出化学测量学的发展要满足国家和民生重大需求,真正实现单以论文导向到解决问题导向的重要转变,他希望大家要有全球视野,长远谋划,做有特色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工作,在我国环境中发现具有重要疾病相关的环境污染物,在该领域实现从跟踪到引领,发展健康相关的污染物筛选技术。李景虹院士的主旨报告“生命健康中多层次复杂生化事件的化学测量学基础”指出,生命健康中的生化事件研究离不开高性能分析表征手段,创建具有超高选择性和超高灵敏度的分子工具和仪器平台,为打通从分子识别到临床应用的研究链条提供基础支撑,有助于解决重大疾病的基础科学问题,推动诊断与治疗方法的发展。谭蔚泓院士介绍了胰腺癌分子分型、多参数特征识别、早期诊断的研究部署与进展,他指出健康中国时代的分子科学,要开展有组织的攻关式研发,以问题和难题为导向促进原始创新,推动分子医学在人类健康事业中的发展。赵宇亮院士指出 “面向生命健康的化学测量学”,既强调了原创性基础研究,又体现了国家重大需求,他期望化学家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推动生命科学的进步。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系统阐述了化学测量从分子识别到智能识别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化学测量学处于第三次大变革的关键点,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科学的发展,把人工智能引入化学测量学,使化学测量从分子识别过渡到智能识别。与会专家认真分析和充分讨论,一致认为基于化学测量学重大研究计划的立项,要聚焦有限目标,坚持“四个面向”,解决相关领域面临的挑战和亟待突破的关键瓶颈问题,引导中国化学测量学找到自己的主攻方向。化学测量学项目主任王春霞研究员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她强调,分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宏观的定性、定量,到单分子、单细胞、单颗粒的微观机制探索,再到生命健康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要不断地创新研究思路和变革研究范式,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以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推动化学测量学的发展。

      此次会议为国内化学测量学、生物医学和环境健康相关领域的学者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开拓了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有力促进了合作交流和学科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