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首页 >> 化学科学部 >> 工作动态

化学科学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环境化学“核燃料循环化学挑战与机遇”研讨会召开

    日期 2021-01-11   来源:化学科学部   作者:庄乾坤 云洋 王宁  【 】   【打印】   【关闭

      2020年12月10-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环境化学“核燃料循环化学挑战与机遇”研讨会在海口召开,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汪小琳研究员、海南大学副校长范文教授、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研究员、化学四处处长庄乾坤教授、综合处处长张国俊教授出席了研讨会。

      开幕式上,基金委化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研究员首先致辞。他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三大改革任务,即明确资助导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其中在完善评审机制方面,他强调,主要指的是基于科学问题属性的分类评审,以及开展“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RCC)评审机制试点等。他指出,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党中央对基础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环境化学的研究工作具有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属性,又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健康特征,是典型的同时满足“四个面向”的学科。此次会议研讨的核燃料循环主题,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方向,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充分利用这样的学术研讨机会,通过彼此深度交流,明确该领域的学术内涵,凝练学科前沿方向和科学问题,促进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学科高质量发展。海南大学副校长范文教授随后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对各位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海南大学的历史沿革和学科建设现状。研讨会上,庄乾坤处长介绍了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化学学科项目申请、评审和资助情况,并详细介绍了环境化学发展思路、2020年度RCC评审机制试点及2021年学科项目申请代码调整等情况。

      与会专家围绕核燃料后处理前沿与技术、核燃料循环化学发展战略、铀矿冶技术前沿与放射性污染控制、海水提铀前沿与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专家们从多维度评价了全球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进展情况,系统阐述了我国乏燃料后处理基础研究取得的重要突破、面临的挑战和关键瓶颈问题及我国核能发展战略,探讨了核燃料循环过程中亟待突破的关键放射化学问题,为核燃料循环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开发的基础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与会专家认真分析和充分讨论,一致认为核燃料循环是核能系统的大动脉,与核能强国、国家安全、健康中国和锕系元素化学前沿研究密切相关,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而核燃料循环中的乏燃料后处理是目前已知的最复杂和最具挑战性的化学处理过程之一,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后续应扩大研究队伍,建设共享研究平台;核能作为清洁能源在我国会长期稳定发展,我国应重点关注高燃耗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和针对高放废液的玻璃固化技术,开展干法后处理技术研究,加快形成安全性高、经济性好、实用性强的乏燃料后处理技术;海水提铀技术作为核电事业与核力量稳定发展的重要补充与战略储备,其关键是提高经济性、实用性;同时,专家建议对核聚变相关的核燃料循环化学技术也应该予以关注与支持。

      此次会议不仅为国内放射化学相关领域学者的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也必将推动我国核燃料循环化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向更高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