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四处

  地球科学四处的主要资助范围为:海洋科学、极地科学。

  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中各种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巨大的海洋水体部分,也包括河口海岸带、海洋与大气界面、海水与沉积物界面及海底岩石圈等;作为海洋科学学科发展基础的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不断向海洋科学渗透和交叉,及高新技术如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深潜技术等在海洋中的应用,形成的新的学科前沿方向也属海洋科学的资助范围,这方面的研究将成为海洋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海洋环境是多种因素并存且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 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研究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海洋科学在加强区域化研究的同时,已经向全球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围绕着气候、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海洋科学研究计划,与此相伴的是广泛的国际合作,促使海洋科学研究不断的深入和快速的发展。此外,海洋探测技术、室内分析技术和海洋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获取现场观测资料的水平不断提高, 这已成为当今推动海洋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

  2007年度地球科学四处(资助范围:海洋科学与极地科学)共受理面上项目413项,资助100项,资助率为24.2%,平均资助强度38.6万元。与前几年情况相似,申请与资助项目仍比较集中的分布在生物海洋学(D0609)、环境海洋学(D0608)、海洋地质学(D0603 )和物理海洋学(D0601)中,这4个二级学科的申请与资助项目数约占总数的2/3。海洋化学、河口海岸学、海洋监测与调查技术和海洋遥感资助规模变化不大,海洋物理学(包括海洋声学、海洋光学和海洋电磁学等)和海洋工程方面项目申请偏少,获得资助的也不多。事实上,它们也是海洋科学的两个重要的资助方向。

  海洋科学本质上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水平的提升离不开长期观测和数据积累。鉴于此,鼓励科学家在搭载其他任务航次出海的同时,参与中国近海、南海北部的开放航次计划开展调查与观测研究,以期获得较为连续、系统、综合的观测数据;鼓励科学家围绕拟研究的科学问题,开展现场观测与实验室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为开拓新领域、获得新成果提供技术支撑;鼓励科学家利用其他部门已有的航次计划,开展深海大洋的研究,促进我国海洋科学的均衡发展。

  近期鼓励研究领域和方向:大洋环流与气候变化;近海与大洋的物质交换;海岸-陆架沉积体系的形成机制与气候环境演化记录;海洋酸化及生态效应;痕量金属及其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河口海岸与陆海相互作用;深海热夜系统与极端环境生物;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变化与记录;海洋声学和海洋光学基础研究等。

  极地科学

  极地科学是研究极地特有的各种自然现象、过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极地以外的地球系统单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包括极地生物和生态学、极地海洋学、极区空间物理学、极地大气和气候学、极地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南极陨石学、极地冰川学、极地测绘与遥感、极地管理与信息科学、极地观测和工程技术等分支学科,是一门由多个学科领域构成的综合性学科。

  近年来国际极地科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来说仍然是地球系统科学中最薄弱的环节。针对当前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开展极地五大圈层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中、低纬度各圈层的联系的集成化研究,已成为当今极地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2007年度受理申请项目35项,批准9项,平均资助率为25.7%。

  我国极地科学的研究应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围绕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近期鼓励研究领域和方向是:南大洋的海洋过程和变异;北极海洋与海冰的快速变化机制及其气候效应;极地地球化学过程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南极冰盖断面的气候与环境变化;极地无冰区生态环境演变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极地大气过程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极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极地微生物种质和基因资源;极地海洋生物资源变化等。

  极地科学项目申请的学科代码为D06,但需把所属的研究领域填写到附注说明中。这些领域是:极地生物和生态学、极地海洋学、极区空间物理学、极地大气和气候学、极地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南极陨石学、极地冰川学、极地测绘与遥感、极地管理与信息科学、极地观测和工程技术等。

 


主  任:朱道本
副 主 任:孟宪平
委  员:汲培文 梁文平 冯雪莲 柴育成 黎 明
     秦玉文 陈晓田 韩 宇 韩建国 祖广安
责任编辑:程 宇 杨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