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七处

  生命科学七处由预防医学学科和生理学与病理学学科组成。

  预防医学学科

  预防医学学科负责受理预防医学相关的申请项目。2008年本学科优先资助的研究方向为:(1)探索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新理论、新途径和新技术的研究;(2)根据我国卫生保健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合理选用现代新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的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3)将现场人群与实验室相结合的研究;(4)针对我国卫生保健工作急需的人群流行病学基础数据开展的调查研究工作;此外,本学科还重视学科交叉渗透或多学科综合研究;注重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项目。优先资助既往完成基金项目较好并将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项目申请人;鼓励围绕某一科学问题长期在该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具有较好研究工作积累的项目。

  对于选题脱离预防医学的实际需要;立项依据限于国内外参考文献的简单罗列,缺乏分析和对基本科学问题的凝练,缺少合理的科学假说;缺乏源头创新性,仅限于对国外同类研究的模仿和跟踪,甚至是低水平重复;在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设计上,不是围绕解决科学问题选择合理技术,而是依赖高新技术选择科学问题,使项目陷于技术、指标的单纯堆砌;缺乏基本的研究设计要素的申请项目,本学科将不予资助。

  鉴于既往出现的问题,本学科特别强调,营养学只资助人类营养;妇幼卫生与儿童少年卫生学不资助妇产科及儿科疾病项目;毒理学只资助卫生毒理学研究,不资助药物毒理项目;传染病学只资助有关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能导致疾病在人间传播流行的传染病项目,不资助不具传染性的一般感染性疾病项目,也不资助有关细菌耐(抗)药、抗生素、动物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除外)以及与病毒性肝炎无关的肝纤维化等消化内科研究项目;不资助医疗管理和卫生经济类项目。为鼓励科研工作者重视和开展现场研究,将对现场研究与实验室研究有机结合的申请项目予以倾斜资助。

  生理学与病理学学科

  生理学与病理学学科负责受理人体生理学、人体病理学、人体病理生理学、内科学、特种医学和运动医学的研究项目。研究范围涉及正常人体组织和器官、细胞和分子的功能研究,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及干预的机制研究。本学科不受理传染性疾病发病机制相关的研究申请;不受理病原生物学的研究申请。运动医学中不受理因骨科疾病和非运动性创伤造成的损伤与康复治疗研究。对非本学科受理范围的申请将不予资助。

  既往项目申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部分申请不注意研究积累,盲目跟踪热点,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原创性思想,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研究;或者立题缺乏科学假说和对生理、病理机制的深入探讨,片面追求新技术的使用或仅停留在观察性的研究层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申请未提供拟开展研究所必备的前期工作和预实验结果,所提出的研究设想仅停留在文献检索和推论上;研究内容和计划过于庞大,很难在现有资助期限和经费条件下完成;还有部分申请人未按《指南》要求填写申请者简历,甚至提供了错误的发表论文目录等信息。学科提醒申请者注意上述问题,对申请书中有不实之处的申请将不予资助。

  2008年本学科将继续鼓励研究人员围绕某个重要科学问题开展长期的系统研究,并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作;鼓励原始创新,重视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项目;鼓励在加强分子水平研究的同时,注意整体、器官、组织、细胞水平上的整合性研究;鼓励开展以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过渡为目标的实验研究;鼓励利用我国丰富的临床资源开展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申请。对于本学科属内科学领域的申请项目,支持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基础研究阐释病因及发病机制,为提高疾病诊疗水平提供依据的申请。学科优先资助的研究方向包括:人体正常组织、细胞和分子,尤其是新的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的创新性、前沿性研究;分子病理学,尤其是针对临床病理学问题开展深入的机理研究;重要病理生理学问题,如炎症、应激、血管新生等在重要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相关疾病等重大疾病和肿瘤病理学,以及发病趋势明显增加的常见病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研究。优先资助已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性的假说和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案的申请项目。

 


主  任:朱道本
副 主 任:孟宪平
委  员:汲培文 梁文平 冯雪莲 柴育成 黎 明
     秦玉文 陈晓田 韩 宇 韩建国 祖广安
责任编辑:程 宇 杨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