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三处

   生命科学三处包括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5个一级学科,集中了生命科学最基础和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并体现学科交叉的特点。是生命科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从2006年开始,生物物理学科中的理论生物物理、环境生物物理、分子生物物理、膜与细胞生物物理合并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由此,本学科主要资助方向集中在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和作用以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方面。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结构功能研究是本学科重要领域。历年受理和资助的课题最多。从受理项目内容来看,蛋白质晶体学、包括蛋白质复合物的课题有比较好的基础和深度;核酸生物化学、生物膜与膜生物物理有比较优秀的课题;理论生物物理研究比较好地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运用NMR、电子显微镜等结构生物学研究国内实验比较少;多糖与糖复合物、环境生物物理方面的课题基础稍弱,电离、电磁辐射等对机体的生物效应及作用机制仍集中在细胞或整体水平;生物声学、生物光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学新技术新方法方面的申请不多。

  今后本学科重点资助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和蛋白质折叠是生物物理、生物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学科鼓励和资助包括生物大分子结构计算与预测、蛋白质晶体学、核磁共振波谱、生物质谱、电镜等研究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申请。鼓励发展新的结构生物学方法用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测定和功能研究。

  鼓励和资助研究细胞信号转导中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课题申请。如研究重要信号通路和途径中各个重要环节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鉴定和发现信号转导网络的新组分,揭示信号转导通路和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等。

  DNA、RNA等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及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该领域更基础的课题。基因表达调控等是本学科以往在核酸领域重点支持的方向之一。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和机制是近年来生化领域研究的热点,RNA选择性剪接、RNA水平的编辑、snRNA、miRNA在涉及诸多生命活动过程的作用和调控机制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学科鼓励借鉴数学、信息科学等交叉学科的方法和思路。重视和鼓励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或整合生物学研究课题;适当鼓励计算生物学、单分子技术等交叉学科课题研究。

  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及膜蛋白与膜脂的相互作用是本学科研究的重点。膜蛋白高分辨空间结构研究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学科鼓励膜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重视膜与细胞生物物理领域的研究。

  多糖和糖复合物的研究也是当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学科将给予一定的扶持和鼓励。

  适当鼓励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环境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微重力条件对生物体的影响等研究课题。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学科

  遗传和发育是两类最基本的生命现象,在现代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受到广泛的重视。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科学。该领域的主要资助范围涵盖植物遗传学、动物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人类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以及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进化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等。鼓励通过模式生物(酵母、果蝇、线虫、斑马鱼、小鼠、大鼠、灵长类、拟南芥、水稻等)建立各种研究系统和模型,以揭示各种重要生命现象的遗传基础。

  本学科的申请项目中,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包括人类疾病相关基因、植物的重要生物学性状相关基因等,是受资助的主要方面。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研究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领域,申请者应注意将基因表达调控与功能研究结合起来。表观遗传调控是新的研究热点,学科将适当予以倾斜支持。此外,学科还将继续重视利用模式生物开展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疾病的机制研究。

  2008年的遗传学研究领域,将继续重视利用遗传资源开展基因的分离鉴定,重视采用遗传学研究手段,开展基因的功能和表达调控机理的研究,以及基于生物信息学研究手段开展基因功能预测、基因组结构信息特征、比较基因组学等交叉领域的研究。特别鼓励非编码RNA基因的调控功能,表观遗传调控的生物学意义,以及多基因复杂性状等方面的遗传学研究。

  发育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体从发生到死亡的全过程,包括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形态发生、器官形成直至发育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最终至衰老和死亡。

  发育生物学领域主要资助的范围包括生殖细胞发生与发育,受精,胚层的形成,组织器官发生,组织的维持、修复和再生,衰老,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体细胞核重编程及核质互作等。

  发育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在组织、器官和个体水平上展开,学科重视从分子机理上认识各种正常发育过程和理解发育缺陷的研究,鼓励发育生物学与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鼓励新的信号通路组分、非编码RNA和各种表观遗传修饰对重要发育过程的调控作用及其与性状的关系研究。重视组织、器官发生与再生;干细胞与胚胎发育的相关研究。

  细胞生物学学科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现代细胞生物学研究主要是在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上,揭示在生理、病理及逆境等条件下细胞的结构、功能、表型及其调控机制。

  本研究领域的主要资助范围包括:细胞及细胞器的结构、成分及组装机制,细胞骨架和分子马达,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细胞分化及细胞极性,细胞粘附和运动、细胞外基质,细胞间通讯及相互作用,生物分子和囊泡运输,细胞的表观遗传,细胞应激,细胞衰老,细胞死亡,细胞病变,微生物与细胞相互作用,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等。

  细胞生物学研究重视利用各种新技术手段,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在时空上的精细的分子调节机制及复杂的调控网络进行系统研究,重视细胞在机体环境中的正常功能和异常变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近年来国内细胞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申请项目仍然多以描述性为主,机制性探索较少。不少申请不能准确全面地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项目的潜在科学贡献,因而不能提出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科学问题,或缺少科学假说和验证假说的科学的实验方案。一些申请者缺乏相关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条件,或者申请项目没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研究手段单一,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细致,内容过于空泛或庞大,项目缺乏对实验技术路线失败的可能性分析及相应的解决和替代方案。

  2008年将继续强调功能和机理性研究,重视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各种新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建立,重视从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上开展整合性研究,揭示与细胞功能和生物学效应相关的各种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

  优先资助领域:细胞内各种结构/细胞器的组装机理;蛋白质合成、修饰、降解、定位、转位的机理;正常和异常条件下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蛋白复合物的聚合、解离、及其组分的定位和活性的时空变化;细胞衰老、死亡、癌变或其他病变的分子机理;细胞分化与迁移;染色质重塑与转录调控;miRNA对细胞功能的调控;细胞对抗逆境或微生物感染等应激反应的信号转导机理;细胞生物学新的研究技术。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主要资助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水平的发生、发育、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重视应用解剖和人类学的研究。鼓励各种新的研究手段在该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从结构形态扩展到功能,从细胞延伸到分子水平开展相关的研究。

  免疫学学科

  2007年免疫学科受理和资助的项目基本反映了当今免疫学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免疫调节和免疫识别的分子机制、T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诱导、新型抗原的发现与加工提呈机制、免疫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免疫治疗的新思路等前沿课题在申请书中都有所反映。但是仍然存在着对于国际研究热点进行追踪、模仿的工作较多,具有自主特色技术体系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太少,通过丰富的临床资源探索免疫学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并进行集中研究的太少等问题。

  2008年免疫学科将继续鼓励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 免疫学科基本科学问题的探索:(1)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发育分化、表型特征、组织分布与迁移和功能调控。(2)新型免疫分子的基因结构和基因调控、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细胞定位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3)固有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识别机制比较,固有免疫系统及其配体的相互作用与信号传递,抗原结构及其识别机制,免疫细胞活化与调控网络。(4)免疫应答及其调控的细胞与分子识别机制,尤其注重各种调节性免疫细胞及其亚群在免疫耐受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2. 免疫学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型研究体系的建立与应用:(1)鼓励应用免疫基因组学、免疫蛋白质组学、免疫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和定量生物学方法对复杂免疫体系进行系统、定量的研究。(2)鼓励与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相互渗透,在糖类免疫学、免疫学示踪与成像技术等领域的交叉研究。(3)鼓励建立免疫相关疾病的模式动物研究体系和创建各种疾病动物模型。(4)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免疫学诊断技术。3. 免疫学新理论、新方法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1)鼓励基础免疫学与临床免疫学密切结合、开展基于临床核心问题的免疫学基础研究。(2)鼓励开展有中国(或地区)特色的重大疾病和充分利用我国疾病资源优势和遗传资源优势开展的临床免疫学研究。(3)注重疫苗研制中基本免疫学问题(如致病原的免疫逃逸)的研究,重大传染病(结核、肝炎、艾滋、疟疾、血吸虫等)新型疫苗的研究。(4)注重器官移植、生殖与避孕、自身免疫疾病中免疫耐受与免疫病理机理的研究。(5)注重研发各种重大疾病的新型免疫治疗技术和相关生物技术产品、鼓励建立体内外联合研究与评价体系。(6)鼓励应用各种现代群体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体系发现各种免疫相关性疾病的致病基因。

 


主  任:朱道本
副 主 任:孟宪平
委  员:汲培文 梁文平 冯雪莲 柴育成 黎 明
     秦玉文 陈晓田 韩 宇 韩建国 祖广安
责任编辑:程 宇 杨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