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抗疲劳增材制造材料”中日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由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与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联合主办,四川大学、JSPS中国同学会及成都大学共同承办,为中日两国在增材制造领域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增材制造技术(俗称3D打印技术)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技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快速发展,其中金属增材制造因具备高精度、高性能、近净成形等优势,已成为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该技术以金属粉末或丝材为原料,通过高能束(激光、电子束、电弧等)熔化堆积,依据计算机三维CAD模型,经离散-堆积原理及精准数控系统控制,逐层制造出航空航天、医疗器械、轨道交通等高端领域所需的高性能金属构件,其产品性能直接关系到重大装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研讨会采用“大会报告+自由讨论”的深度交流形式,汇聚了中日两国顶尖专家力量。来自日本九州大学、立命馆大学、福冈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等机构的18位知名学者,围绕材料疲劳与断裂机理、缺陷表征与控制、寿命预测模型构建、多尺度数值模拟及机器学习在材料性能优化中的应用等核心议题作专题报告。与会专家重点聚焦金属增材制造零部件抗疲劳性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与思想碰撞,提出了多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解决方案。
本次会议吸引了国内2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日本7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日本学术振兴会北京代表处,以及四川大学科研院相关工作人员出席会议,共同见证了中日双方在增材制造领域的学术交流成果,为未来深化双边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