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四处的资助范围包括:神经科学、心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核医学和放射医学。研究项目都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点。数量化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将会给未来的生物医学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因而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学与生物医学研究相结合,整合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信息可以加深我们对复杂的生物系统的了解。我们还鼓励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社会、环境因素与生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学科

  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脑与行为的关系,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来挑战揭示大脑的奥秘。

  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研究项目申请数变化不大,每年约在200项左右,但从研究内容来看,多数项目不仅关心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而且也很注重其与神经系统疾病间的关系。同时,有关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申请项目持续增加,由2001年的162项增加到2004年的283项。总体来看,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的课题更受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研究增长较快。各种新的技术,如RNA干扰技术、蛋白质组技术被广泛采用,但多数申请书中缺少相关的可行性,特别是其必要性的论证。目前,申请者更多的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开展研究,结合系统水平的研究还比较少。在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领域,有越来越多的申请项目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能坚持在一个方向上深入开展研究的课题组更有可能获得资助,例如关于疼痛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资助的重点方向。有关药物成瘾的细胞分子机制的申请项目有明显的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多学科合作研究是目前的发展趋势,综合运用行为学、影像学、遗传学的方法开展研究成为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流行的研究模式。有关网络环境中儿童认知能力、行为模式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汉语语言认知研究仍然是近年的资助重点之一。

  本学科将加强对整合性研究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能带动整个神经科学发展的神经系统活动基本过程和神经信息加工过程以及神经系统新功能基因的研究。重视神经科学中的一些重大前沿问题的研究,如神经系统的发育、老化及再生、损伤与修复等。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申请者应将神经科学研究中的新方法、新概念用于解决临床问题。鼓励已经掌握了价值的遗传资源、病理标本的临床医生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合作开展深入的研究,并且在资助强度上将给予倾斜。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鼓励开展心理健康(如网络成瘾、青少年犯罪行为)和行为遗传学方面的研究,继续支持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开展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工程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需要给予一定的扶持。

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学科

  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多学科交叉为特点,近年来进展很快,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基础和技术储备。但从总体看,基础性研究仍然较薄弱。

  根据2003、2004年情况,可看出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近两年内容接近,多集中在DNA计算、基因与蛋白质的计算与建模等方面;此外,仿生学的内容也值得关注。环境物理因素如电离、电磁辐射等对机体的生物效应及作用机制,仍集中在细胞及分子水平探索方面;另外,今年申请项目中对次声及其生物损伤性研究明显增加。膜与细胞生物物理、生物力学与流变学已有较好基础和队伍,项目质量较高,但优秀项目多集中于几个单位或实验室,表现为该领域的研究力量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近几年生物力学已转向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符合发展趋势。人工器官、生物材料项目数量及质量均有所提高;组织工程学多集中在骨、血管及细胞等方面,质量也有提高。医学信号及图像获取与处理等方面的项目有不同程度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尤其以生物医学图像增加最显著;内容集中在CT、MRI、光及分子成像等方面,其中部分领域系国际热点或前沿,研究队伍中有生物学、医学背景的人员有所增加,在选题上加强了对生物医学问题的思考。核医学项目与去年相比略少,优秀课题仍较少;放射医学增加较多,集中在分子影像学和脑功能成像及频谱方面,高水平项目也增多,但总体仍较薄弱。

  本学科资助领域包括三个方向,即生物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及核医学与放射医学。拟鼓励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计算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继续关注生物芯片、生物微系统以及膜与细胞生物物理的研究;环境物理因素对生物体的损伤作用和相应的防护机制以及生物组织的物理特性研究,尤其是分子、亚细胞和细胞水平的生物力学与流变学,特别强调力学-生物学(化学)耦合,以及微重力条件对生物体的影响;器官的持续支持与替代研究;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其结构和特性与生物相容性的关系,生物材料的结构、降解代谢及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功能生物材料和器件;组织工程及其与生物材料、生物力学方面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相结合的相关研究;生物医学信号中隐含信息的提取与整合,无创、实时、动态信息检测以及传感技术的研究,尤其是与动物实验和临床数据密切结合的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关注创新的生物医学图像获取、处理与分析技术,继续关注MRI/MRS、PET、光、分子成像中的新方法及在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