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命科学部 >> 资助成果

生命科学部

    我国学者在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病毒组组成和病毒播散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日期 2023-10-13   来源:生命科学部   作者:薛岚 胡明明  【 】   【打印】   【关闭


    图 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中的病毒多样性、进化、生态及其播散规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130002、31930001、32041004、U22A20526)等资助下,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永振教授团队在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中的病毒多样性、进化、生态及其播散规律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宿主特征决定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中病毒组组成和病毒播散(Host traits shape virome composition and virus transmission in wild small mammals)”为题,于2023年9月20日在线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8.029。

      人类的大多数传染病来源于动物,尤其是鼠类、蝙蝠等小型哺乳动物。病毒经跨种间传播感染人。因此,要实现对未来新发突发传染病进行预测预警和主动防控,就必须掌握自然界中病毒的本底、地理分布、宿主类型,以及它们在宿主动物中的进化、生态、播散规律。

      该研究历时7年,对人类传染病最重要的动物传染源——啮齿类、蝙蝠和鼩鼱3类小型哺乳动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团队在浙江、湖北两省选择了代表亚热带地区4种自然生境的温州、龙泉、荆门、五峰地区,进行现场生态学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采用自主建立的病毒筛查发现体系,从采集到的2443只蝙蝠、鼠、鼩鼱的内脏器官和粪便样本中共鉴定出669种病毒,其中包括534种全新病毒。其中斯氏缺齿鼩鼱单一物种就携带了高达150种病毒,颠覆了已有认知。该研究还发现了分布在8种蝙蝠、5种老鼠和1种鼩鼱中的13种冠状病毒,但并没有发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及其相关病毒。

      该研究随后从地理生境、类群、种群、个体、组织器官五个维度系统地研究病毒种群在这三类小型哺乳动物中的进化、生态、播散规律,以及病毒间、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其中大量病毒具有跨种间传播能力,这也意味着它们具有感染人的可能。当病毒在主要靶器官中的丰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溢出”到其他内脏器官。此外,大量以前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特异或相关的病毒,此次首次在哺乳动物中发现。鼩鼱可能是节肢动物病毒成为哺乳动物病毒的“转换场”。最后,该研究通过全子集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宿主物种特征和种群大小是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中病毒组组成和病毒跨种间传播最重要的生态驱动因素。

      该研究成果将为建立新发突发传染病预报预测系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