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命科学部 >> 工作动态

生命科学部

    参加第七届感染与免疫国际研讨会(ISII2014)有关情况的报告

    日期 2014-09-02   来源:生命科学部   作者:王璞玥  【 】   【打印】   【关闭

      2014年8月12-15日,第七届感染与免疫国际研讨会(ISII2014)分别于在北京、成都两地召开。该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CASKLII)、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经学部领导同意,受科学三处杨正宗处长委托,我应邀参加了研讨会的北京会议部分。期间,听取了大会报告,参加了会议讨论,并与参会的国内外免疫学同仁就学科相关领域的热点、难点和众多交叉前沿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研讨会(ISII2014)北京部分的主要情况

      本次会议以感染与免疫为中心议题,注重突出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的紧密结合,辐射了免疫学研究中的多个前沿领域。会议共邀请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尼泊尔、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等14位免疫学专家分别做学术报告,并就相关议题展开讨论。

      会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饶子和院士、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研究员首先分别致欢迎辞。美国科学院院士、霍华德休斯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Stephen P. Goff教授以“Stable Microtubules and HIV-1 Trafficking”为题作生物物理所“贝时璋讲座”系列报告,详细阐述了稳定微管介导HIV-1感染的途径。之后,与会的特邀专家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做了主旨报告。其中,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苏立山教授报告了利用人源化小鼠,对Treg 细胞在HIV-1感染、发病机理和维持中作用机理的研究;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Paul Hertzorg教授介绍了新型干扰素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程根宏教授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分析了I型干扰素在病毒感染中的反应;香港大学的涂文伟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人源化小鼠在研究感染与免疫研究中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的马小京教授介绍了肠道粘膜防御和稳态维持中TLR4和NOD2信号之间的互作机制;哥伦比亚大学童亮教授对mRNA降解和自身免疫中Roquin功能的分子基础进行了阐述;尼泊尔分子动力学中心Sameer Dixit教授介绍了目前尼泊尔主要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的挑战和机遇;AstraZeneca制药公司的刘勇军教授介绍了有关树突状细胞(DC)的基础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制药中的成果转化前景。

      会议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的几位PI也就本课题组最近的科研进展做了报告。高光侠研究员阐述了辛德毕斯病毒利用宿主锌指抗病毒蛋白逃避免疫监视的机制;唐宏研究员介绍了建立可被HCV持续感染的小鼠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张立国研究员介绍了如何发现和定性一群新的DC细胞亚群及功能。最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张先恩研究员介绍了如何利用病毒原件构建纳米级分子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大会报告期间,学术气氛浓厚,报告专家学者严谨认真,每场报告后的讨论也十分激烈活跃。

      二、有关启示和体会

      本次会议给我提供了难得的宝贵的学习和调研机会。通过全程参加大会的报告和讨论,近距离聆听专家学者的最新科研进展,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新动态新趋势,还能充分利用茶歇和用餐等时间直接了解中国科学院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的情况,就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的资助政策、管理办法,以及免疫学科近年来的申请受理、组织评审、资助情况等与院重点实验室的年青PI进行交流,收集信息,听取意见和建议,有了一定的启示和体会。

      1、抗感染免疫应答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研究最为活跃的前沿之一,而抗感染免疫作为机体免疫的三大功能之一,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免疫学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要关注点。人类免疫系统通过固有免疫识别受体,或者抗原受体TCR/BCR的多样性,可识别广泛的病原体及其相关抗原,并通过各种效应机制实施对病原体的清除,感染与免疫是入侵病原体与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相互作用和抗衡。然而,病原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也发展了多种免疫逃逸机制,特别是病毒和胞内菌,可诱导机体免疫耐受而引起慢性感染性疾病。而机体也因易感性的不同,以及不同个体免疫状态及应答类型的差异,对同一病原体呈现不同的抗感染应答结局。因此,对抗感染免疫应答的深入研究,不仅为国家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而且正在不断揭示免疫学基本规律,开拓免疫学研究前沿。

      2、免疫学研究的相关人员需登高望远。近年来,我国免疫学研究人员在抗感染免疫的部分方向,如抗病毒感染固有免疫方面,研究水平已经逐渐与国际前沿接轨,但尚缺乏原创性、突破性、变革性的学术思想,也缺乏独特系统理论的积累,而且受“财力”、能力或急于发表文章等各种因素影响,难免有“什么热做什么”、研究“扎堆”的现象发生。而在另一些同样重要的抗感染免疫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如抗感染体液免疫、抗感染黏膜免疫应答、抗感染免疫的记忆反应等重要方向,还比较欠缺。正像大家熟知的木桶理论那样,免疫学研究需统筹布局,齐头并进。对于科学基金工作者而言,不仅要为免疫学工作者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基金申请和评审环境,更要站在国家层面思考问题,严格按照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弥补科学家研究可能出现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统筹兼顾,积极布局,创造条件,确保研究领域内各分支的相对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