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命科学部 >> 工作动态

生命科学部

    访古殷墟、挖掘中华传统文化; 观红旗渠、重温艰苦奋斗精神 --生命科学部党支部赴河南安阳革命传统教育行

    日期 2011-10-18   来源:生命科学部   作者:生命科学部党支部  【 】   【打印】   【关闭

      为加强传统教育,以新的实践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指导基金工作的内涵,2011年8月29日-31日,生命科学部党支部创新支部活动主题和形式,将业务工作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利用在河南召开双清论坛的机会,生命科学部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赴河南安阳开展了主题为“访古殷墟、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观红旗渠、重温艰苦奋斗精神”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支部活动坚持以“突出主题、深化实践、走进基层、转变观念”为组织原则,日程安排紧凑,内容充实。参观了中华文化重要见证的安阳殷墟博物馆,感受了令人震撼和佩服的林县红旗渠精神,认真总结回顾了学部上半年基金管理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对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收获颇丰。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巳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来到安阳,眺望蜿廷东去的洹水,饱览太行峡谷秀丽的风光,激起了大家对中华秀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山川俊秀钟灵笔,人物精英集玉笺”,支部同志们首先参观了占地100多亩,建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的殷墟博物苑,古朴苑门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雕有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而成,大家参观了在此展出的从殷墟出土的大量商代遗物,这些古物造型美观、制作精巧,显示出先民们极为辉煌的文化成就。而接下来参观的甲骨文碑林更让大家震撼,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全部六种汉字的造字方法,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而且记载了4000年前中华灿烂的文明!

      “千里引渠旋,劈岭开山。”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国家处于经济暂时困难的条件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生命科学部同志们来到林县,首先参观了红旗渠分水闸,听取了工作人员有关红旗渠修建过程的讲解。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的河南安阳林州市,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丰富翔实的图片资料、生动写实的历史再现,大家追寻奋斗足迹,重温艰苦岁月,不时被一份份宝贵的历史素材和一桩桩动人的英雄事迹感动,深深体会到红旗渠的兴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形成的“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种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劳动人民的光荣传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凝聚力。

      参观活动接近尾声时,支部安排了活动交流分享环节,参加活动的支部全体党员干部和党外人士纷纷结合本次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所见所闻积极发言。大家表示对加强和促进科学基金本职工作有了更深认识,深刻感受到了即使像殷墟这样的遥遥领先文明,如果不科学发展也会最终被超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新一轮科技革命提供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稍纵即逝。大家都表示一定要弘扬革命传统精神,以新的实践丰富科学发展观指导基金工作,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力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落实委党组和学部的工作要求,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科技强国贡献毕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