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异种肝脏移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日期:2025-09-11  来源: 医学科学部     作者: 王菲 陆家瑜 朱元贵   【 】   【 打印 】  【 关闭

图 单细胞转录组联合空间转录组揭示国际首例六基因编辑猪-脑死亡患者异种异位辅助肝移植受体外周血及移植物中各免疫细胞群的动态变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325007、92468202、U24A20656、82371793)等资助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窦科峰教授、王琳教授、陶开山教授和四川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潘登科教授团队合作在异种肝脏移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接受异种猪肝移植患者的免疫细胞景观(Immune cell landscape in a human decedent receiving a pig liver xenograft)”为题,于2025年7月30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860-y。

  随着基因编辑猪和异种移植研究的不断发展,在目前供体器官短缺的情况下,异种肝脏移植为终末期肝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克服,包括免疫排斥反应、凝血异常相关移植物损伤等。目前对接受异种肝脏移植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研究团队利用单细胞转录组和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对一名接受猪肝脏异种移植的脑死亡患者术后 10 天内外周血和移植肝脏中的免疫细胞景观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虽然外周血中的 T 细胞逐渐活化,但γδT细胞和耗竭T细胞广泛浸润猪肝,表明移植物中适应性免疫受损。进一步研究,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单核细胞群,可能会影响异种移植后的凝血和免疫反应。在移植后的早期阶段,THBS1+单核细胞通过THBS1-CD36信号通路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参与凝血机制的调节。在术后随访后期,C1QC+单核细胞浸润猪肝,该群细胞高表达CD274(PD-L1),可促进T细胞耗竭。综上,该研究发现了在肝脏异种移植后固有免疫细胞对凝血和免疫途径的调节作用,该THBS1+和C1QC+单核细胞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图)。

  该研究揭示了异种移植背景下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进一步发现抗异种移植排斥反应新靶点,改进异种移植物的基因编辑策略提供了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