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与国际合作者在强震级联破裂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日期:2025-08-28  来源: 地球科学部     作者: 孟国杰   【 】   【 打印 】  【 关闭

图 2024年日本能登7.5级地震滑动模型与反投影成像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A类(批准号:42388102)等资助下,中南大学许文斌教授等人在强震级联破裂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异质性强凹凸体与构造复杂性共同控制不规则级联破裂过程(Heterogeneous strong asperities and tectonic complexity control irregular cascading ruptures)”为题,于2025年8月13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论文连接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adv.adv6771。

  地震是破坏性最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构造复杂且断层密集的地区,地震破裂过程往往不限于单一断层,而是呈现多断层相互作用连续或间歇式触发的“级联破裂”,使得破裂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对防灾减灾构成极大挑战。因此,系统分析此类强震的破裂模式,揭示断层几何、强度异质性、流体弱化等因素对破裂过程的调控机制,一直是震源物理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

  2024年1月1日,日本能登半岛发生了一次Mw7.5级地震。地震起始于小地震密集的地震群周边,前人研究认为该区域小地震群与流体活动有关。如何从密集小地震群发展为7.5级强震引起了地震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团队联合地震学与大地测量学数据,构建了精细的断层几何模型,并分析了破裂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7.5级能登地震初期在被弱化的流体富集区破裂传播缓慢,随后沿倾向相反的两条主断层向西南和东北向加速破裂,其中西南侧高强度凹凸体首先阻碍破裂传播,在其周围滑动的应力持续加载下失稳破裂(图)。此外,该研究还发现7.5级主震触发了流体富集区一个新震群,体现了流体对地震活动间的相互作用。

  该研究揭示了复杂断层几何、强凹凸体及流体活动对地震的成核、破裂传播和余震分布的控制机理,是地震学与大地测量学的交叉融合典型成果,不仅为理解复杂小地震群如何演化为中强震提供了重要观测,也为地震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构建和减灾策略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