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N型热电橡胶的构筑策略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425010, 52303216, 52403219, T2441002)等资助下,北京大学雷霆教授团队与合作者提出“热电橡胶”概念及设计策略,该研究为解决热电材料领域“力-电-热性能难以兼顾”这一难题提出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N型热电弹性体》(N-type thermoelectric elastomers)”为题,于2025年8月13日登上《自然》(Nature)期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387-z)。
在可穿戴电子与生物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开发兼具高效能量转换、持续供能能力和完美适形性的柔性可穿戴供能系统,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传统无机热电材料虽具有优异的温差发电性能,但其本征脆性和零拉伸性导致两大根本局限:(1)无法适应人体曲面动态变形;(2)在反复形变中易发生性能衰减。
针对上述挑战,雷霆教授团队首次提出“热电弹性体”或“热电橡胶”概念,通过三大创新策略实现性能突破:(1)纳米相分离调控:构建均匀分布的半导体高分子纳米纤维网络,可以显著提升半导体高分子载流子迁移率;(2)热激活交联策略:通过偶氮类交联剂引入,使材料获得>850%的超高延展性,并在150%应变下保持90%以上的弹性回复率,媲美传统橡胶;(3)定向掺杂策略:通过选择合适的掺杂剂定向扩散,促进半导体纳米纤维高效掺杂,同步提升了电导率和塞贝克系数,并呈现出独特的应变电导率提升特性。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通过共混结构,包裹在半导体纤维外的绝缘橡胶可以增强界面传播子散射,显著降低热导率。最终,不仅提升了材料力学性能,也大幅提升了其热电性能,在300 K下,获得了热电优值(ZT)达0.49的N型热电材料,性能接近甚至超越现有柔性/塑性无机热电材料。基于此,团队构筑了首个弹性热电发电机模块,在人体运动过程中仍可紧密贴附于皮肤,实现人体热能持续收集和转化,有望用于驱动低功耗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生物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