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针刺调控胃蠕动功能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日期:2025-08-25  来源: 医学科学部     作者: 柳维林 王如锋 李岩 毕明刚   【 】   【 打印 】  【 关闭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330127、82274228)等资助下,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柳申滨研究员联合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王念宏教授团队在针刺调控胃蠕动功能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电针调节小鼠和人类胃功能的神经解剖学基础(Neuroanatomical organiza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 in modulating gastric function in mice and humans)”为题,于2025年7月25日,在线发表于《神经元》(Neuron)杂志。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 neuron/fulltext/S0896-6273(25) 00504-5。

  胃肠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病症,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困扰全球7%以上人群,症状迁延难愈,常规药物疗效有限,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电针疗法通过调控体表特定穴位的刺激参数(包括强度和深浅等)能实现对不同靶器官的特异性调控。临床实践显示电针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具有良好疗效,但受电针刺激参数的不同存在疗效差异,以及电针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也制约了其推广应用。因此,探究电针调控胃肠功能的最优刺激参数及作用机制,对推动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利用活体成像、在体双光子钙成像等技术,发现仅高强度(2 mA)电针足三里穴可促进小鼠胃蠕动,且这一调控效应依赖于迷走神经通路的完整性;同时发现高强度电针足三里穴诱发“迷走神经-胃”反射通路具有组织层次特异性,依赖于对穴位区深层组织的刺激,而对穴位区皮肤及浅层肌肉刺激无效。进一步通过基因编辑、神经示踪、单细胞测序等技术,发现电针足三里穴通过特异性激活TRPV1+躯体感觉神经纤维促进胃蠕动,并且TRPV1+神经元的感觉信号传入被迷走神经背核(DMV)中的Oxtr+神经元整合。运用2 mA电针足三里穴可改善顺铂诱导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小鼠的胃蠕动障碍。为进一步验证电针强度及深浅刺激的临床疗效,研究团队进行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发现相较于浅层刺激以及深层组织低、中强度的刺激,深层组织高强度电针足三里穴可更好的促进胃蠕动,使用高强度电针治疗也可显著改善胃蠕动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图)。

  本研究阐明了电针足三里调控胃蠕动功能的组织层次特异性与强度依赖性特征,揭示了“躯体感觉-迷走神经-胃反射”这一特异性神经环路机制,为临床胃功能障碍的电针治疗方案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推动针灸治疗从传统经验模式向现代精准医学模式的范式转变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