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森林景观格局的生态影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日期:2025-08-22  来源: 地球科学部     作者: 王佳   【 】   【 打印 】  【 关闭

图 景观破碎化通过生物物理效应影响森林恢复力的作用路径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225104, 42471326)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苏泳娴研究员、周伟奇研究员与国内外合作者在森林景观格局的生态影响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森林破碎化与恢复力间存在普遍但依生物群落而异的关联性(Pervasive but biome-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gmentation and resilience in forests)”为题,于2025年7月15日正式发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5-02776-7。

  21世纪以来,森林破碎化作为全球土地覆盖变化的核心特征,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这一过程对生态系统恢复力产生双重效应:破碎化既可能通过边缘效应加剧环境胁迫敏感性,导致生态恢复力衰减,也可能因景观异质性缓解物种间对光温水资源的竞争,从而提升系统恢复潜力。这种矛盾的机制使得破碎化对全球森林恢复力的净效应亟待系统解析。

  为厘清这一科学问题,研究团队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揭示了森林破碎化对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影响格局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球约77%的破碎化森林中,破碎化指数与恢复力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关联(P < 0.05),但其影响方向与强度在不同生物群落间差异显著。这种分异主要受生物物理过程的调控:在热带和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破碎化通过加剧局地增温与大气干旱化,导致恢复力下降;而在北方森林中,破碎化反而会有利于增加大气湿度和优化光照资源,从而增强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该研究揭示了景观格局调控生态系统功能的普适规律,同时提出了全球森林恢复力评估必须纳入破碎化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这将为气候变化下增强全球森林韧性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