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种子植物中水杨酸合成的完整通路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330008、32300255)等资助下,四川大学张跃林团队完整解析了植物中一条全新的水杨酸合成通路“PAL/BSH途径”,并证明该通路在水稻、大豆等主要作物及柳树、杨树等多种种子植物中普遍存在且功能保守,为解析不同植物类群(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的抗病机制差异提供了分子基础,开辟了作物抗病育种的新方向。相关成果以“Three-step biosynthesis of salicylic acid from benzoyl-CoA in plants(植物中水杨酸由苯甲酰辅酶A经三步生物合成)”为题,于2025年7月23日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185-7。
水杨酸(SA)是柳树皮中古老的消炎成分、药物阿司匹林的前体,更是植物对抗病原体的核心防御激素。植物合成SA主要依赖两条路径:异分支酸合成酶(ICS)途径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途径。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对象,ICS途径的合成机制已得到完整解析。近年来的证据表明,PAL途径在十字花科以外植物病原物诱导SA合成中同样扮演关键角色,但该途径的SA合成机制不清楚。张跃林团队在本氏烟草中成功捕捉到PAL途径的全貌,SA的合成主要依赖于三步酶促反应:(1)酯化启动:苯甲酰辅酶A:苯甲醇苯甲酰转移酶(BEBT)催化苯甲酰辅酶A与苯甲醇结合,生成苯甲酸苄酯。(2)羟基化转化:苯甲酸苄酯氧化酶(BBO)对苯甲酸苄酯进行羟基化,生成水杨酸苄酯。(3)水解释放:水杨酸苄酯水解酶(BSH)裂解水杨酸苄酯,最终释放出水杨酸(SA)。
更为重要的是,本研究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跨物种互补实验(如水稻突变体验证)及病原体侵染测试等证实,这条新发现的“PAL/BSH途径”在水稻、大豆等主要作物及柳树、杨树等多种种子植物中普遍存在且功能保守。该发现颠覆了此前对PAL途径的初级假设,明确其在非十字花科植物中承担着SA合成的主要职责,解决了困扰学界数十年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