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动态信息披露研究中取得进展

日期 2025-02-11   来源: 管理科学部    作者:陈中飞、白洋  【 】   【打印】   【关闭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2322005、72342020)等资助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周臻副教授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Deepal Basak助理教授合作,对动态协调博弈中的恐慌与最优动态信息披露政策开展原创性的探索。研究成果以“恐慌与早期危机预警(Panics and Early Warnings)”为题,近期被《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接收并线上发表。论文链接:https://www.journals.uchicago.edu/doi/10.1086/734875。

  在集体决策中,人们常因担忧他人可能采取某些行动而提前采取类似行为,例如银行挤兑或集体终止对某项目的投资等,这类行为被称为“恐慌”。即使在经济基本面良好的情况下,恐慌行为也可能导致金融机构或经济系统的崩溃。研究表明通过有效的信息披露政策干预,可以显著地缓解,甚至预防恐慌的发生,从而避免经济因非效率行为导致的崩溃,对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理论层面,论文首次将动态信息设计前沿方法引入协调博弈领域,突破传统依赖“顺向递推”(Forward Induction)的机制设计范式,在合理假设条件下构建出更简洁、低成本的动态信息披露策略。该成果成功解决了动态协调博弈框架下的信息优化难题,为相关理论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本文开创性地设计了一种简洁且可操作性强的动态信息披露策略。这种预警机制能够在关键时刻提供危机发生与否的明确信号。如果没有危机预警,人们可以放心保持观望;若预警出现,则立即采取行动是最优选择。该研究突破了信息设计与动态协调博弈领域的理论瓶颈,科学地解答了动态协调博弈框架下最优的动态信息披露问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该机制在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和银行挤兑时具有重要应用。当发生主权债务危机时,国际投资者的集体撤资可能恶化财政状况并引发违约。然而,由于债务违约通常发生在到期日之前,短期等待的成本较低,因此危机预警可以有效防止恐慌。同样,在银行挤兑中,尽管银行可能因流动性枯竭而随时破产,但只要银行资产端负面冲击的到来时间具有随机性,短期等待的成本依然较低,危机预警仍能显著缓解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