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项项目结题成果展示】科普接“励”棒
——科普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

日期 2025-10-13   来源: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作者:青年理论学习小组  【 】   【打印】   【关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公开号召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强调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作为科研中坚力量,承担着履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使命,正逐渐积极投身科学普及活动。中小学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阵地,其学生群体是科学素养培育和未来人才储备的关键所在。在科普生态链条中,高校与中小学分别位于科普知识传播的两端:前者掌握着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后者是科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高校教师面向中小学学生开展科普,不仅是在中小学生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更是在为国家创新发展培育可持续供应的智力支撑,为国家积蓄深厚的科学底蕴。

  然而,当前高校面向中小学的科普实践工作更多依赖于传统的科普讲座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播科研思想和成果,但也暴露出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讲座多为不定期的单次活动,内容往往聚焦于高校教师的前沿研究成果,科普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规划,且因对中小学学生学情把握不足,难以与学生认知水平和课本内容做到有效衔接;其二,若要长期开展此类讲座,势必增添高校教师额外的工作负担,不仅不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更制约了科普活动的规模化复制和推广。这些问题表明,为适应新时期科普教育的发展需求,科普工作亟需探索发展一种可持续、系统化的创新模式,以科普人才培养为核心驱动力,为国家科普事业持续注入源头活水,惠及更广大的中小学生群体,让科学知识在不同教育阶段实现有效衔接与深度传播。

  为破解前述困境,浙江大学李寒莹教授领衔的科普团队,在国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科技活动)(批准号:52242308)的资助下,探索并实践了一种创新的科普人才培养模式——科普接“励”棒。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了面向大学生的科普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科普教育及实践》,每年系统培养10~20名具备中小学科普教学能力的大学生,课程设计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形成科普人才培养的可持续路径。

大学生科普教育及实践课程师生合照

  课程前期,由高校教师系统讲授科普教育基础理论、科学传播方法论,以及适应中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科学知识转化技巧和实验操作技能。到课程后期实践环节,经过专业培训的大学生将深入中小学课堂,围绕科学原理与趣味实验开展主题化、系统化的科普教学,向中小学生传递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这一创新模式具有三重优势:首先,有效破解了高校教师有意愿但缺乏充足时间精力开展中小学科普的结构性矛盾,为高校传播科学思想、履行社会服务使命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创新实现路径。科普教育培养通过课程设计而制度化,科普工作从临时性活动转变为常态化教育实践,能充分利用高校优质科研资源,实现了科普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其次,大学生“以教促学”,通过课程的系统性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历练,在科研知识掌握与教育实践能力上实现双向提升,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知识,更能培养锻炼跨学科思维、沟通表达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塑造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提供宝贵机会;第三,中小学生可定期获得针对其学情特点而精心设计的系统性优质科普教育,有效避免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知识时常见的碎片化、片面化问题,为科学思维的系统性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首期科普接“励”棒模式培养的11名浙江大学学生已在浙江省海宁市的6所小学开展科普教学实践,并获得了来自小学教师和学生的高度认可: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增强,表现出浓厚的科学探索热情;小学教师们普遍认可此模式对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和持续学习意愿的良好效应。这一创新科普模式在各小学的官方公众号中得以重点宣传,证明了该创新科普模式具有的鲜活生命力,形成了总结论文《大中小一体化科普的问题挑战与实现路径》,并发表在《软科学》(2025年增刊,p153-156)杂志上。

  这种跨越教育层级的知识传递,本质是一种科学精神的薪火相传,体现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与社会责任。通过充满科学趣味的教学实践,展现出众多知识传递的动人瞬间。这是一种双向的成长,小学生们在探索中播种科学梦想,而大学生在实践分享中收获智慧。未来,科普接“励”棒模式可在更多地区与不同学段推广,并结合数字化工具与跨学科资源,进一步完善其实施路径,在更广阔的教育实践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可复制、可持续的创新科普教育路径。

科普接“励”棒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在小学课堂开展科普教学

 

——成果来自: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双碳’目标指导集成电路研究的示范与科普活动”(项目批准号:5224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