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指南 >> 2018年项目指南

 

    “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机理及临床转化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日期 2018-07-09   来源:   作者:  【 】   【打印】   【关闭

      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是世界性医学难题,剖析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障碍的根源,重建有利于脊髓组织功能性再生的微环境,进而促进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旨在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微环境中影响神经再生的关键因子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构建脊髓损伤后有利于再生的微环境,促进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推动脊髓损伤再生修复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

      一、科学目标

      面向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与功能恢复的重大需求,开展再生修复机理和临床转化研究,阐释脊髓损伤后微环境变化规律,发现损伤微环境中与脊髓组织再生相关的新因子;重构脊髓损伤后的再生微环境,实现神经干细胞向功能神经元的定向分化;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阐明脊髓损伤后干细胞激活、迁移、神经元定向分化、与宿主神经元形成连接以及轴突髓鞘化的机制;建立规范的脊髓损伤临床研究路径,推进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探索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治疗新策略。

      二、研究内容

      (一)脊髓损伤后微环境动态变化解析。

      利用组学、单细胞测序及细胞标记等技术,解析脊髓损伤不同时期微环境的动态变化,通过谱系示踪技术研究不同类型细胞(干细胞、神经元、胶质细胞、免疫细胞等)对脊髓损伤的动态响应及其机制,阐明脊髓损伤后的再生微环境基础,以及不同细胞在再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二)脊髓损伤后再生微环境构建。

      通过生物支架材料、种子细胞及再生因子的有机结合与动态协作,重塑脊髓损伤后再生微环境,对生物支架材料的制备流程、种子细胞的种类及数量、再生因子的选择及配比等进行研究,形成标准化的功能性支架材料,用于脊髓损伤的干预性研究。

      (三)完全性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机制研究。

      应用完全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包括非人灵长类),开展急慢性完全性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研究,验证体外构建的功能性支架材料修复脊髓损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解析神经前体细胞向神经元定向诱导分化的调控机制,及其与宿主神经元间建立神经连接及功能重塑的机制,阐明非神经细胞调控微环境炎症、促进髓鞘化及诱导神经网络重建的机制。

      (四)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临床路径研究。

      制定脊髓损伤程度的术前诊断标准,确定手术治疗规范包括损伤及陈旧组织的处理方案、功能性支架材料的移植时机等,研究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设计标准化的康复计划,建立无创的脊髓损伤后再生、功能恢复评估体系,包括感觉运动功能评价、电生理、影像学及分子检测等。

      三、申请注意事项

      (一)本项目要求针对上述四部分研究内容,分别设置4个课题。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机理及临床转化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H0910。

      (三) 申请人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700万元/项(含1700万元/项)。

      (四)本项目由医学科学部负责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