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资助成果

 

    我国学者在月幔水含量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日期 2025-04-22   来源:地球科学部   作者:赵凯、程惠红  【 】   【打印】   【关闭

    图 月球样品采样位置及月幔水含量特征:

    以往10次月球采样均来自月球正面的风暴洋地体及其附近,嫦娥六号任务采样地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图中圆圈大小指示月幔源区的水含量高低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125303和42241104)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胡森研究员、林杨挺研究员以及南京大学惠鹤九教授等,通过对嫦娥六号任务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取样返回的玄武岩样品研究分析,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相关结果以“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Water abundance in the lunar farside mantle)”为题,于2025年4月9日在线发表在《自然》(Nature)。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870-x。

      月幔水含量在揭示月球起源、岩浆活动、资源环境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月幔水含量的研究工作都集中在月球正面,且存在富水和贫水争议,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由于缺乏样品,至今尚属空白。厘清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将有助于深刻理解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格局。

      针对这一目标,研究团队分析研究了嫦娥六号任务从月球背面返回的玄武岩样品,借助纳米离子探针对岩屑中的磷灰石和熔体包裹体进行了水含量与氢同位素测试。研究结果显示,嫦娥六号玄武岩源区的水含量仅为1.0~1.5 微克/克,是已报道数据的最低值,低于正面月幔源区的水含量均值(7.5 微克/克),指示月球背面月幔比正面月幔更干。研究推测,形成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大型撞击事件可能改变了嫦娥六号玄武岩月幔源区的水含量。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对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新认知。研究提出了月球正面和背面月幔水含量具有二分性的猜想,并提出了验证方法和样品需求,为揭示月球大碰撞起源假说与后续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