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资助成果

 

    我国学者在慢性压力导致抑郁的环路机制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日期 2022-02-08   来源:生命科学部   作者:张洪亮 冯雪莲  【 】   【打印】   【关闭

    图 外侧下丘脑-缰核环路以压力-簇状放电学习偶联模式介导抑郁发生发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922031、32071017、31830032)等资助下,浙江大学崔一卉团队在慢性压力导致抑郁的环路机制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Hypothalamus-habenula potentiation encodes chronic stress experience and drives depression onset(下丘脑—缰核环路的突触增强编码慢性压力驱动抑郁的发生)”为题,于2022年2月2日发表于《神经元》(Neuron)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2.01.011。

      抑郁症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类生活质量最严重的精神障碍之一,影响着全球至少3.5亿人。长期慢性压力可驱动抑郁发生。目前,抑郁研究主要聚焦在抑郁发生后神经环路和分子水平的神经功能障碍,对抑郁发生之前长期压力导致相关神经环路改变则鲜有人关注。在压力相关的神经环路中,外侧缰核(Lateral habenula, LHb)作为大脑中的“反奖赏中心”,其异常的神经活动,如突触传递异常、自身生理特性变化以及神经元内环境改变等,是抑郁发生的关键。LHb簇状放电编码抑郁情绪,然而LHb在空间上将压力信息整合为抑郁情绪的动态机制仍未阐明。

      针对“慢性压力如何动态地驱动抑郁发生”这个核心科学问题,崔一卉团队以LHb为环路核心对全脑进行了严谨的无偏筛选,发现外侧下丘脑(Lateral hypothalamus,LH)是LHb上游的核心压力感受脑区。LH感受慢性压力,并与LHb以特殊方式偶联放电,同时伴随着突触可塑性选择性的增强。基于这些现象,崔一卉团队提出压力的“环路时空密码”概念,并通过电生理、钙成像等手段明确了该密码的具体模式。在进一步研究中,团队通过光遗传模拟这种压力密码,成功地在未经历过任何压力的小鼠上诱导出持续稳定的抑郁状态,实现了“情绪状态的移植”(图)。此项研究找到了一条特异性介导压力诱导抑郁发生的神经环路,阐明了慢性压力导致抑郁的动态机制,为探索预防慢性压力导致抑郁的神经调控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