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资助成果

 

    我国学者在印度-欧亚碰撞过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日期 2019-05-08   来源:地球科学部   作者:初航 陈曦 任建国  【 】   【打印】   【关闭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572183,91855216)等资助下,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仝亚博团队开展了青藏高原白垩纪古地磁数据离散性原因的研究,提出了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白垩纪地层同构造沉积作用是造成白垩纪古地磁数据存在显著离散性,并严重影响对印度-欧亚初始碰撞过程精确约束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成果以“New Insights into the Collision Process of India and Eurasia: Evidence from the Syntectonic-sedimentation-induced Inclinational Divergence of Cretaceous Paleomagnetic Data of the Lhasa Terrane”(同构造沉积矫正对拉萨地块白垩纪古地磁数据离散性的消除及其对印度-欧亚碰撞过程的新认识)为题,于2019年3月在国际地学杂志Earth-Science Reviews(《地球科学论评》)上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19.02.009。

      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恢复白垩纪时期欧亚大陆南缘(拉萨地块)的板块形态及其古纬度位置,精确约束印度-欧亚初始碰撞时间和拼合过程,一直是当今地球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近三十年来不同学者在拉萨地块内部获得的白垩纪古地磁数据具有显著的离散性,严重影响了对印度-欧亚碰撞时限和过程的精确约束,及对新生代东亚大陆新生代地壳纬向缩短和构造变形的正确认识。

      该研究综合分析青藏高原内部及周边白垩纪和新生代古地磁数据结构、研究剖面所处构造部位,以及青藏高原内部白垩纪和古近纪盆地演化过程,提出拉萨地块白垩纪地层的同构造沉积作用是造成白垩纪古地磁数据存在显著离散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立了古地磁数据的同构造沉积矫正法。

      研究提出,在有效消除古地磁数据离散性后,白垩纪时期拉萨地块西部位于16.9 ± 1.3°N,同时期拉萨地块中部则位于12.9 ± 1.6°N,表明拉萨地块在印度-欧亚初始碰撞前呈倒三角形态位于欧亚大陆的南缘。印度板块可能沿着喜马拉雅造山带的西段-中段,与拉萨地块发生了平行碰撞及拼合,而新特提斯洋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和中段同时闭合。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斜向平行碰撞及之后印度板块逆时针旋转挤压欧亚大陆,导致青藏高原内部自西向东经历了非均质性地壳缩短和构造变形。

     

    图. 拉萨地块白垩纪古地磁数据同构造沉积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