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部门动态

 

    21世纪大讲堂邀请刘丛强院士作“全球变化的 系统认知与地球系统工程应对策略”主题报告

    日期 2025-07-01   来源: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作者:王顺兵、杨念  【 】   【打印】   【关闭

      6月30日,自然科学基金委21世纪中心组织开展“21世纪大讲堂”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创院院长刘丛强应邀作“全球变化的系统认知与地球系统工程应对策略”主题报告。中心副主任陈其针主持报告会,副主任张永涛出席会议,中心相关人员共计7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

      在报告中,刘丛强院士聚焦主题,将地球系统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相结合,深入探讨了全球变化的系统性特征、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方法论以及应对策略的总体方向。他强调,全球变化本质上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相互作用导致的地球系统结构性转变,其核心矛盾体现在地球系统有限的承载力与人类发展需求之间的冲突。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采用“整体论”思维突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通过多圈层耦合的视角揭示了气候变化、生态退化等问题的内在联系,为解析全球变化的驱动机制和评估系统突变风险提供了关键的方法论支持。刘丛强院士从科学逻辑、实践需求和未来潜力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地球系统科学应对全球变化挑战的重要性。报告指出,地球系统科学不仅是解释人类世危机的“诊断工具”,更是设计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导航系统”。它通过整合自然规律的认知、技术创新的潜力与社会治理的智慧,为人类提供了一套从“危机应对”向“系统重构”转变的科学行动纲领。

      在讨论应对策略时,刘丛强院士着重指出,应运用地球系统科学与工程(ESSE)的整体框架,整合科学研究以巩固科学认知的基础,推动技术创新和治理模式的优化。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过程不仅要关注碳等生命元素的循环、地球系统模型等基础研究领域,还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以支持在“双碳”目标指导下的生态工程设计与政策制定。

      与会者针对气候变化、地球系统科学以及工程实践路径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提问。刘丛强院士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国际上的最新动态,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详尽的解答,并分享了他的感悟与体会。

      刘丛强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球化学家,也是我国地质学会、地理学会和生态学会会士,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他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成为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士;2017年,入选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此次他带来的讲解视野开阔、逻辑严密,不仅理论深厚,而且实践指导性强,为中心在全球变化研究、生态环境科技布局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中心将继续深化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全球变化应对领域的战略研究,致力于推动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21世纪大讲堂”创建于2013年10月,是中心全体人员开展思想政治、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的平台,曾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授予“第二届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学习品牌”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