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中国信息领域的基础研究亟待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刘志勇访谈

    日期 2003-10-08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王丹红  【 】   【打印】   【关闭

       2003年8月21-2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信息科学部面上重点项目评审与信息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讨论会在北戴河举行,在此期间,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刘志勇就我国目前信息领域的研究现状、人才培养和研究重点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访问。刘志勇认为目前我国信息领域基础研究的人才和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较弱;研究工作中做传统项目的比较多,应该鼓励科学家们冲向国际前沿。他说在基础研究领域,100个项目中有2到3个做出重要成果来就算成功了,如果大家说百分之百的好而结果平平,那才是最大的失败;基础研究中不做重要但有风险的工作,就不会在世界上有地位,我们要设法鼓励做重要但可能有风险的工作;科学基金应更注重发现和培养有潜力但可能还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才,鼓励他们逐步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我国信息领域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小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计算机和信息产品的消费大国,却不是研究基地,刘志勇说他也认为这样说有一定道理,这正好表明我国信息领域的基础研究亟待加强,经费亟需增加。    刘志勇认为信息科学应该说是一个新兴的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属于技术科学。发达国家对这类研究非常重视,所以它的发展也很快。我国领导人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但从我国现有的研究水平来看,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还是比较大。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这样的估计,即在信息领域里,我国科学家作出有重要影响的重大发现和基本理论比较少,做出的关键技术或重大发明也很少,因此难于在国际上形成重大影响,也不太容易形成潮流。 一个国家科学研究的落后与工业生产能力的落后是相关的。这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比较弱导致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出来的东西就很少;我国在信息领域的开发能力也显得薄弱。    在人才、研究队伍方面,刘志勇说我国有不少优秀的科学家,但研究队伍整体上在国际上领导潮流、起关键作用的太少。有些科学家还是比较优秀的,但在国际上比较大的领域中能起领头作用的科学家太少,而且在国际上比较有重大影响的队伍也很少,这使得我国信息领域的研究在国际科学群体中的地位与我们国家的大小不相称。    刘志勇认为,我国信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国际上不仅与先进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而且与一些不太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在某些方面也有差距。有些国家工业水平也不太发达,整体经济水平也不比我国强,但他们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却做得比我们好。刘志勇说印度有两件事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是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它的软件产业却曾经上升到世界第二的位置;第二件事是在2002年,印度的科学家在信息领域基础研究方面也作出了非常好的成果。印度的几位科学家在素数测试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他们的文章还没有刊出时,计算机理论界许多人就知道此事,很有影响。所以他认为摆在我国信息领域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任务是非常繁重的。? 二、创造宽松环境 激励和保护创新    谈到如何提高我国信息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时,刘志勇说基金委领导非常重视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信息科学部作为资助信息领域基础研究的部门,希望主要通过在创新环境建设、改进评审工作方面落实对创新的激励和保护。在环境建设方面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一是重视科研创新环境的建设,主要是机制、政策方面的建设,基金委是学术性管理机构,这种机构的政策、办法、作风和人员素质等在整个科学环境的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第二是对于信息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资助政策的调研与把握。三是注重基金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和锻练,要求工作人员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政策水平和学术判断能力。?    在基金项目的评审工作中他们提出既要有政策保护创新,也要有措施落实保护创新的政策。刘志勇说在评审中总体上讲是按基金委的16字方针作为指导,即“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在具体评审中对一些创新性强的项目他们采取一些政策性的保护措施,比如说对我国科学家在信息技术的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鼓励学部内项目主任和学科评审组专家优先或慎重考虑。因为人所共识的热点问题,起码从现在看还是国外发现的比较多,容易受到大家的重视,而我国的科学家最早提出的问题,在科学界还没有形成气候,因此对这种新长出的“嫩芽”要有识别力。但新问题通常难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投票表决的方式容易将它否定,这个时候就要慎重一些。刘志勇说他们会将这些想法告诉专家,让他们审议,但这是一种主张,最后的结果还是由专家投票决定。?    基金项目还提倡将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结合起来。刘志勇说,如果申请者在项目中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确实是社会需求,对社会发展是重要的,或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国家安全是比较重要的问题,那么又是比较新的问题,虽然这位研究者没有显示出在国际上有什么优势,他们也会慎重考虑。如果科学家全在做不重要的问题,那么我国科学界永远不会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如果做的问题本来就不重要,做漂亮了也没有人理我们。做得漂亮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在科学上有意义。用一种数学方式将很复杂的问题抽象出来,像爱因斯坦质量速度定律,E等于M乘以C的平方,这非常漂亮,漂亮又非常重要,这就有影响,就有科学意义。刘志勇说他们尤其提倡社会需要或对学科发展本身重要的东西,同时又与科学家的兴趣结合起来,在重点或重大项目立项时特别注意这种结合,基金委的重大项目“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在立项时即考虑了要建成中国第二代英特网的雏形,但又不能全部引入国外技术,必须要有自己新技术。经过几年的工作,作出了很有意义的成绩。    刘志勇说,国外评审专家曾提到我国科学家做传统问题的比较多,对新问题的反应不是太快,他认为要处理好新出现的研究方向与优势的关系,鼓励科学家敢于、乐于去研究新问题。因为好多新出现的科学问题如生物计算等,在国际上兴起来了,但在国内本来就还没有雄厚的基础,如果这时既要求他有优势,又要求他有基础,那是不太合适的。刘志勇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提法非常好。他说科学家在做新东西时,会有相当多的人碰钉子或失败,但如果不这样做,整体上没有人做这样一些大的东西,那就是总体上的失败。要相信科学家,给他们持续的支持,一定会出新东西,一定会出有重要影响的大东西。    刘志勇说有些创新项目,就是判断不清他是否能做出来,但又不能说它没有科学意义,不让他做又很可惜,这时就用小额资助的方式,让他先做一年,以后根据进展情况再说;非共识项目也这样,现代科学发展非常之快,可以说在一类项目的评审专家中,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申请,大部分不是小同行。被否定的项目中如果有的同行专家认为创新性强而极力支持,署名推荐,也可以得到资助,从而保护创新和探索。 三、让人才和成果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    培养优秀科学人才是科学基金的两大重任之一。国际爱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了一批国家杰出青年和创新群体项目。刘志勇说,能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创新群体的人才都是在各自领域做了很杰出成绩,但他更希望将着眼点放在一些很有潜力,但还没有浮出水面的青年人,及时发现他们,培养、支持他们,经过持续支持,将他们培养成为杰出青年,优秀人才,或创新群体,或者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人。他说信息学部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支持了一批优秀人才。比如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郭雷院士,他一直得到科学基金的支持,做得很好,解决了自动控制方面的几个重要问题。信息科学部会继续发现这种有潜力的年青人,会想尽办法给他们比较持续的支持。    鼓励做基础研究的年轻人才走上国际舞台,参加各种重要的国际会议是他们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刘志勇说在信息领域,科学家们只要有机会做国际会议的委员或组织者、作特邀报告、担任重要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等,他们都会优先支持。刘志勇说:“我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学术活动使得中国的信息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人才也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这样中国的信息科学研究就会逐步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地位。我尤其希望成果和人才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地位。”    信息科学部非常积极地支持国际合作。刘志勇说:“环境对出成果、出人才实在太重要了。如果不合作,怎么走向国际呢?我们现在总想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但这个一席之地怎么占呢?不可能刚走出去就成为领袖,领导潮流。有三个过程很难跳跃,没有一个比较长的积累过程是不行的, 首先得成为一个成员,再成为关键人物,再成为领导人。不可能刚出来就成为领导人,需要从一点点做起,先走出去与别人交流,走到国际上去。    刘志勇还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领域的优先资助领域和研究方向做了介绍,如网络计算和信息安全,高性能计算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软件、先进信息处理如生物计算等、认知科学和认知信息处理,SOC、光通讯、新型器件技术等。 刘志勇说他希望通过一个长时期的艰苦工作和支持,使我国信息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逐步赶上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