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谁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支撑,谁就有可能把握知识经济竞争的先机基础研究仅靠增加投入够吗?

    日期 2004-03-1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晏燕  【 】   【打印】   【关闭

      参加有关基础研究的各类会议,“如何增加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呼声多为会议主题。而在3月16日召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五届一次全委会”上,发言者却多从如何提高原始性创新质量与未来发展趋势判断上各抒己见,提出多元建议,令与会者颇受启迪、印象深刻。    “未来科学技术的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将不仅是单一学科和技术的发展,而是体现出群体突破的态势”。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认为,这种发展趋势对于知识储备、研究开发所依托的先进装备等科技基础条件,将提出更高要求。而我国在科技积累和共享机制建设上,远未达标。这位在我国物理化学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型官员,对我国科研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十分忧虑:我国在一些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科研条件。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国际水平至少存在10年以上差距。对此,程津培副部长的观点是,“当务之急是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幅度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据调查表明,发达国家大型科研仪器的利用率高达170~200,而我国却不到25。”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研究投入较低,早有定论。然而制约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瓶颈是否仅此一点?对此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并不以为然。抚今追昔,这位中国物理学界的泰斗认为,提升基础研究发展的关键在于精英人才培养。“这不仅是增加投入问题,还要有对未来科学精英的品格塑造和合理使用。”他谈到了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的一句名言,“无论条件如何,都要做出世界一流水平。”没有素质优秀的科学精英,我们就无法实现从引进、跟踪向自主创新的战略性转变。周光召的话让与会者陷入沉思。“这才是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最需要重视的地方”,一位中科院的科学家轻声对记者说。    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重要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年来以项目和人才两大板块并举的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科研人才。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在发言中称,自己的成长得益于自然科学基金的多年支持。然而,不久前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的陈宜瑜却更多地谈到自然科学基金面对的压力:全面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求;世界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挑战;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基础研究的竞争态势。而他对“如何认识和评价现有项目资助类型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如何更好地把握自由申请与宏观导向的关系”、“如何制定与基础研究相适应的科学评价体系”等思考,让与会者再一次感受到自然科学基金务实求真的作风。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今天,谁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支撑,谁就有可能把握知识经济竞争的先机。然而,仅靠雄厚的资金来支撑宏伟的基础研究之厦,不能不让人心生孤掌难鸣的担心。毕竟中国的崛起不只是物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