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海峡两岸重大合作研究课题取得重要成果

    日期 2004-04-22   来源:   作者:地球科学部 港澳台办  【 】   【打印】   【关闭

      从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由海峡两岸科学家共同进行的“祁连加里东造山带的深部物质组成及动力学研究”课题经过双方的努力已经完成并取得重大发现。   本课题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许志琴院士为项目负责人,台湾成功大学为合作方,经自然科学基金会地球科学部评审,由港澳台办公室立项资助。通过近3年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培养了人才,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发现并确定柴达木盆地北缘350公里长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确定了部分榴辉岩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在柴北缘都兰榴辉岩的围岩片麻岩锆石中发现超高压变质矿物-柯石英,并确定了这一地区陆壳深俯冲作用的存在; 通过榴辉岩相岩石中锆石的传统U-Pb和高分辨率离子探针方法以及Sm-Nd、Ar-Ar等多种同位素年代学测定,确定了榴辉岩的主要形成时代为490-500百万年前,并得到了不同地段榴辉岩的冷却速率; 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提出榴辉岩的原岩具有“E”或“T”型洋中脊玄武岩特征,而围岩的原岩主要为沉积岩和花岗岩,并可与祁连地块的变质基底对比; 通过与邻区阿尔金榴辉岩带的对比研究,提出祁连南缘榴辉岩带与阿尔金榴辉岩带为同一早古生代深俯冲及陆陆碰撞作用的产物,后来被阿尔金断裂所切割。从而确认了继大别-苏鲁HP-UHP变质带后,中国又一条被巨型走滑断裂所切割的HP-UHP变质带。   南祁连350公里长的下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是中国西部最大规模的超高压变质带,也是在中国西部首次发现柯石英的例证,它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通过与西侧阿尔金超高压变质带相对比,提出阿尔金断裂平移400公里。这一成果对于重塑中国西部下古生代构造体制及南北板块之间会聚作用有重要意义。祁连造山带下古生代物质组成的系统研究,为祁连造山带提供了大量基础背景资料。南祁连与北祁连的造山过程的统一认识及新的下古生代造山过程模式的提出,不仅是祁连造山带研究的深化,而且提供了对青藏高原北部构造演化认识的新科学思考。在研究工作中,大陆与台湾的科学家各有工作重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双方通过学术会议、出版论文集、共同野外工作、交换岩石薄片、分析资料和实验数据,共同讨论有关文献、地质图件及论文初稿、互派研究人员到对方单位进修、讲学和在实验室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工作等形式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台湾的研究组认为本项课题是他们所开展的合作之中最富有成果的一个。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已经先后在Lithos、Terra Nova、《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岩石学报》、《地球化学》、《地球学报》、《岩石矿物》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部分成果已被国外同行引用。迄今为止,受该项目资助发表的论文共计有3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篇。在3年卓有成效的合作中,许志琴课题组共培养博士生3人、硕士2人,举办双边学术研讨会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