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首次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CoML)中国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日期 2004-06-08   来源:   作者:王辉 任建国  【 】   【打印】   【关闭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Census of Marine Life, CoML)委员会的意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和生命科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办的首次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中国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4月29~30日在青岛召开。美国CoML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J. Frederick Grassle教授、CoML各专题科学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有关人员以及来自全国的有关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科学家共50余人出席了这次会议。   本次会议旨在促进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与会人员围绕国际CoML研究进展、中国在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进展与展望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4月29日上午的会议中,J. F. Grassle教授简要介绍了这次学术研讨会的背景和目的。随后,Ron O’ Dor教授作了题为“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的报告,介绍了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的概况及进展。刘瑞玉院士介绍了“中国半个世纪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就我国50多年来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成就及进展情况向与会人员作了全面介绍。Grassle教授和唐启升院士分别作了“全球海洋生物地理信息系统”和“黄渤海生态系统的时间序列研究”的学术报告。   4月29日下午的学术报告会中,与会人员共同听取了Nishida教授“海洋浮游动物普查计划”、Kato博士“滨海自然地理系统”、李新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及中国海洋生物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陈亚瞿研究员“长江口及临近水域的海洋生物普查”、宁修仁研究员“海洋超微型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周秋麟研究员“关于促进中国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的一些思考”、黄邦钦教授“以核糖体RNA和色素资料为基础的一些中国典型海域的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蔡立哲教授“台湾海峡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的学术报告,并就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4月30日上午所进行的学术报告包括:相建海研究员“中国的遗传生物多样性研究”、黄晖研究员“中国的珊瑚礁研究”、孙松研究员“浮游生物采样过程”、朱明远研究员“南中国海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管理”、金显仕研究员“渤海莱州湾群落结构和渔业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变化”、高坤山研究员“太阳紫外线辐射对东南中国沿海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碳固定影响的初步研究”及殷克东研究员“南中国海的生物多样性”。与会专家同样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4月30日下午,与会专家在海洋所相建海所长、孙松书记和刘瑞玉、郑守仪院士等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听取了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标本情况,以及海洋研究所开展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情况介绍,并就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等在海洋生物标本馆学术厅进行了座谈讨论。主持人孙松研究员建议就如何推动中国的海洋生物普查计划、今后在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工作重点及成立中国海洋生物普查计划学术委员会的职能及作用等方面展开讨论。自然科学基金会生命科学部于振良处长认为在中国进行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建议专家进一步讨论相关的运行机制,成立相应的组织,并表示自然科学基金会有关学科可以从多方面予以支持。随后,专家们就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普遍认为中国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分类人才缺乏,成为目前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问题;(2)调查规范不统一,直接影响到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不同来源资料的可比性;(3)绝大部分调查资料尚未数字化,难以与国际接轨等。针对上述问题,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建议,并就以下几方面达成了共识:(1)成立海洋生物普查计划中国学术委员会,协调相关工作,并逐步与国际接轨;(2)加强培训合格的青年分类专家,解决分类人才的短缺问题;(3)逐步统一调查规范,增强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和可比性;(4)尽快将现有资料数字化,建立我国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网络;(5)结合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制定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的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本次会议顺利完成各项议程,经过协商推举产生了首届CoML中国学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研究员任首届CoML中国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