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努力提高我国科技源头创新能力——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

    日期 2004-10-19   来源:求是杂志   作者:杨如鹏 于波  【 】   【打印】   【关闭

      在纪念“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10周年之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记者:近年来,在研究如何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科技源头创新一词使用频率很高。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科技源头创新?   陈宜瑜: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特别要抓好科技的源头创新”。我们认为,“科技的源头创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创新的位点”。大家知道,研究与发展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在这个知识创新活动的链条中,基础研究处于上游,是知识供给的源头。科技源头创新,就是指基础研究的创新;科技源头创新的能力,就是基础研究创新的能力。二是“创新的质量”。源头创新强调原始性创新。科技源头创新能力是对创新质量的一种要求,强调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对科学进步的重要性。它意味着在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引入全新的和根本性的概念,并能导致系统的重大变革。   记者:为什么要重视提高科技源头创新能力?   陈宜瑜: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了解基础研究的特点和规律,要有宽阔的世界眼光,要有对我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基础研究很重要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明显前移到基础研究水平的竞争。谁在基础研究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基础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头。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产业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科学理论往往超前于技术和产业,并引起技术和产业的革命。人类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无不根植于基础研究。20世纪的技术已名副其实地成了“基于科学的技术”。   基础研究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杰出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也有赖于基础研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基础研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基础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包括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与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有关国家安全的种种问题。只有实现基础研究的繁荣和发展,才能为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和途径。   基础研究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基础科学既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人类在探寻规律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凝结成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以及基础研究所汇集的智慧结晶,促进了人类思想的一次又一次解放,不断充实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文化。   (二)我们正面临着科学革命的挑战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世界科学技术酝酿着新的突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新一轮科学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科学革命。面对新的科学革命的来临,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应对之策,其中之一就是大力加强基础研究。   (三)提高科技源头创新能力是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   我国能不能抓住新的科学革命带来的机遇并有所作为?在新的科技革命之中,如何使基础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知识和人才的支撑?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努力实现基础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大幅度提高科技源头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的战略选择。   记者:请介绍一下我国当前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情况。   陈宜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研究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一是初步奠定了在新的科学革命中有所作为的基础。20多年来,党和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发展基础研究的重大举措。二是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正处在从跟踪向原始性创新、由量的扩展向质的跨越的转变之中。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席之地。三是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相互衔接的研究体系,涌现了一批能与国际科学界对话的研究群体。四是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从1991年的7.43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55.6亿元,11年间增长6.48倍,年均增长22.3%。五是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基础研究结构和布局。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基础研究工作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如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许多高新技术的核心知识依赖于引进,源头知识创新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求。此外,研究论文的质量不高,具有重要原始创新性的论文过少,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记者:当前制约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陈宜瑜:主要是四个问题:一是投入问题。首先是投入总量明显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投入占研究与发展(R&D)经费的比例与国际比较差距更大。其次是投入结构严重失衡。再次是投入增长率起伏过大,同时人均经费少。二是人才队伍问题。我国基础研究队伍整体水平偏低,尤其缺乏能引领当代科学潮流的一流科学家。优秀人才的流失现象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人才队伍层次结构、基础研究的基地建设布局和人才队伍区域分布也不尽合理。三是体制和管理问题。在宏观管理上,缺乏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教育与科研脱节,军民两大科研体系分离;在微观管理上,管理层次多,项目、人才、基地、设施分割,往往把管理市场经济和工程项目的办法用于基础研究的管理,评价“重物轻人”,急功近利。四是观念问题。许多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往往重实用价值,轻基础研究,尚未真正把基础研究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待。   记者:听了您的上述分析,深感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应当怎样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使我国基础研究有一个大发展,尽快提高我国科技源头创新能力呢?   陈宜瑜:我认为,应当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要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实施超前投入战略。这是发达国家的一条成功经验。2006—2020年,我国经济将从起飞阶段进入稳定发展期,正是需要对基础研究实施高投入的阶段。考虑到国情和基础研究投入的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在2006年到2015年期间,要使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中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尽快达到20%。同时,要注重对基础研究经费的优化配置。   二要树立人才培养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实施人才超前优先培养。必须从现在起,建设一支适应未来需求的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为此,要着力推进教育与基础研究的结合,加强各层次青年人才培养,保证基础研究队伍的源头供给;整合和优化国家层面各类杰出人才培养和选拔计划,加强创新群体和团队建设,显著增加我国基础研究优秀学术带头人的数量,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学家;大力吸引海外优秀专家学者特别是华人专家以各种方式为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服务;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实现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生态”平衡;坚持“人尽其才”,发挥老中青人才的积极性;改进管理,切实为科学家减负,确保科学家特别是学术带头人能集中精力从事研究;加强对科研辅助人才及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是改革管理体制。要根据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布局,明确和完善基础研究的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层面的权威决策机制,切实增强国家的调控能力。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减少行政干预,克服“重物轻人”和片面追求数量等倾向。要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制的作用。建议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法》,为完善和发展科学基金制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要正确处理重点引导与自由探索的关系,安排充分的资源来帮助科学家从事自由探索。要充分发挥各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在继续保持对科研机构稳定支持的同时,加大对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研究型大学的支持力度,推进研究机构与大学的结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层面上统一规划、协调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及其地域分布。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和方法。大力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鼓励创造的社会文化大环境。   记者:您谈到加强和提高我国科技源头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制的作用,这一点广大科研人员非常关心。作为代表国家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后有哪些计划和举措?   陈宜瑜:我是去年12月由国务院任命担任新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的。据我所知,自1986年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在资助我国基础研究方面真正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对于基础研究项目特别是原创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往往是非常关键的支持,尤其是那些由科学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学科背景和研究基础提出的课题项目,自然科学基金总是能够为他们提供有力的资助,这对于基础研究来说至关重要。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研究课题的资助是建立在同行专家的充分论证和慎重评审基础上的,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因而对经费的使用也是最富成效的。今年,国家继续加大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力度,全年自然科学基金总经费将达到22.46亿元。基金项目申请数量随之有了较大幅度增长,首次突破4万项,申请项目涵盖了基础研究的重要领域,体现了我国科学家努力提高国家科技源头创新能力的崭新追求。   新时期的科学基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大力促进我国基础研究的繁荣和发展。要坚持以创新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支持创新人才为核心,以机制和体制创新为保障,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为迅速提高我国科技源头创新能力和在世界新科技革命中的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切实的贡献。为此,我们将按照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鼓励合作,促进创新的工作方针,抓住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两个契机,不断完善和发展科学基金制;坚持体制和管理创新,努力提高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水平;继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为推进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创造一个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才智充分涌流的良好环境。   记者:最后,请您介绍一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有关情况。   陈宜瑜:1994年春天,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正式创立。该基金面向全国,资助国内及即将回国工作的4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学者在国内进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已累计投入11.7亿元,资助1174名青年学者,其中已有30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相当一批获资助者在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或重大研究计划中担任首席科学家或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科技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对稳定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吸引海外高水平人才回国服务、培养和造就一批活跃在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都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已经成为促进我国高层次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