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优化环境正当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十周年启示

    日期 2004-10-2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汤锡芳 计承宜 吕克解  【 】   【打印】   【关闭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人才是关键。当前,党中央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正在得以深入贯彻,各级政府、各级教育和科技管理部门,以及各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对人才问题都高度重视,纷纷采取了有效措施。随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各层次人才计划的实施,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以基础研究队伍为例:总体规模已经达到8万人,整体水平稳步提升,我国科技人员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的总量和被引用量同步增长;基本解决了整体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者所占比例接近70%,中青年科学工作者成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生力军。   但我国科技人才工作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是我国目前基础研究队伍整体水平偏低,尤其缺乏能引领当代科学潮流的一流科学家。我国本土的科学家获国际性权威科学奖的人数寥寥无几,在国际性权威科学院中出任外籍院士的数量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印度。二是按照科技发达国家基础研究人员占科研人员8%的比例测算,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人员总数将是现有人员总数的2—3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的比例也要较现在有较大提高。三是用人环境亟待进一步优化。科学家普遍反映目前用于非研究的时间和精力过多,严重影响了研究工作的开展。四是人才队伍区域布局失衡,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五是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加剧全球化的人才争夺。许多科学家认为,在贯彻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充分开发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加大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力度,加强研究团队建设。他们建议:   第一,深入研究新时期我国基础研究队伍的来源、规模和结构的变化特点,科学预测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基础研究人才的需求,制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创新事业造就人才,以创新环境凝聚人才,不断形成和完善育才、识才、聚才和引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在用好现有人才,吸引海外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等方面,开拓新思路,推进新举措。   第二,国家要进一步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提高资助项目的强度,逐步扭转基础研究人员四处忙于申请经费,难以安心从事研究的局面。不少科学工作者反映,就目前资助项目的强度,要维持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同时获得几个项目的资助。这就意味着要接受多方管理和检查,从而加重了“负担”。有专家建议,要正确处理自由探索性研究和导向性研究的关系,加大对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的支持。增加科研事业费直接投入到研究型大学和主要研究机构,保障学术带头人使用科学事业费的自主权。   第三,加强国家层面人才培养资助体系的整合与衔接,促进科研与教育结合,个体与群体结合,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结合。特别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和完善以研究项目为载体的培养研究生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教育功能,通过在基础研究项目中设立研究生津贴等措施,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强和改进博士后制度,切实提高研究生和博士后质量,保证基础研究队伍的源头供给;研究和探讨对优秀研究人员持续支持的有效机制,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将才和帅才;加大对以优秀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研究群体的支持力度。   第四,进一步改进科技管理工作,优化用人环境。坚持竞争激励与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实现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生态”平衡;坚持“人尽其才”的用人之道,发挥老、中、青人员的积极性;改进管理,完善评价体系,切实为科学家减负。要坚持“双百方针”,注重学术环境建设,弘扬创新文化,通过学术研讨、科学评论和建立科学论坛等多种方式,推动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努力建设和形成有利于不同学术思想、观点、学派之间展开公平竞争的文化氛围。   第五,加大吸引留学人员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面对国际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要强化全球战略意识,有勇气、有信心、有谋略地参与世界科技人才竞争,努力开拓海外人才资源。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制定和实施参与全球人才竞争的战略和更加灵活的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开辟多种渠道吸引留学人员和海外学者以多种形式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才智。   第六,推进人才资源开发,调整人才结构布局。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国家科学和技术中长期规划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和培养的宏观调控体系,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尽快扭转高中初级研究人员及科研辅助人员的层次结构呈“倒三角形”、科研辅助人员短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