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十年科技强国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日期 2004-11-01   来源:侨报   作者:王莉萍  【 】   【打印】   【关闭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工作始终把将帅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这是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在10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十周年报告会”上发表讲话时,再次强调的战略目标。   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的中国充满了对科学和人才的渴望。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全球科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基础研究面临着人才老化和人才流失的巨大双重压力。尽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吸引和争夺更多的海外人才,成为事关中国科技和经济在新的世纪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1994年2月18日,前国家总理李鹏在听取科技界部分专家对《政府工作报告》意见时,对与会专家提出的划拨专款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在国内开展研究工作的建议给予高度重视,先后两次批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主任张存浩院士专呈的关于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报告,并于3月14日批准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管理。   据资料显示,在国家青年科学基金建立十年里,国家先后三次拨出专款增加投入,资助总经费达11.7亿元,为逐步提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规模和资助强度提供了重要保障。   陈宜瑜院士介绍,在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伊始就重视和强调研究队伍的合理布局,把形成良好的研究团队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目标。同时通过资助“创新研究群体”工作,不断加大将帅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促进他们自身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使他们成为凝聚和带动研究团队的核心。   据调查资料显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十年累计资助1174人。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已经和正在成为中国基础研究创新的中坚力量。以中科院为例,在知识创新工程一期项目中,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持的重大项目占1/8,重要方向项目占30%;40%的基地型研究所所长由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领衔。在自然科学基金会近年支持的76个“创新研究群体”中,有67个群体的学术带头人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在老一代科学家的倾心关怀和帮助下,通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其他科学项目的支持,大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成长为各自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们当中先后有30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从近几届中科院院士增选情况来看,50岁以下的内地新增院士全部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近4年,共有15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作为第一获奖者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5项,有相当一批获资助者在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或重大研究计划中担任首席科学家或学术带头人,还有一些正在科技领导岗位发挥重要的作用。实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不仅稳定了大批青年科学工作者在国内开展研究工作,还吸引了一批海外人才回国施展宏图,目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的占32.8%。   在这次十周年会上,谈到国家青年科学基金机制时,陈宜瑜颇为自豪地说,“为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国家自然基金委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不断完善人才遴选机制。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充分听取科技界意见的基础上,先后三次修订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形成了同行专家评议、评审组评审、异议期公示、评审委员会评定、自然科学基金会公布的规范程序;组建了包括近200位专家组成的7个专业评审组;建立了由学术威望高、造诣深厚的科学家和来自8个部门的管理专家组成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正是依靠良好和有效的制度保障,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遴选工作不仅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拔尖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赢得了全国科学界的广泛赞誉。”   据介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评审工作始终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以科学道德为保证,以科研业绩为基础,以创新潜力为核心,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评审过程中,坚持弘扬科学道德,重视学风建设;坚持业绩考察“质重于量”,克服和摒弃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不良倾向,注重考察申请者研究工作的科学价值和对社会进步的实质性贡献;坚持注重考察创新潜力,保护中青年学者的创新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鼓励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大胆探索,勇于挑战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种以人为本、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资助模式,形成了一种让科学家眷恋的科学基金创新文化,激励着一代中青年学者在科学的海洋中扬帆破浪,奋勇前行。”参加报告会的科学家给予了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高度评价。   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等出席了此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