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地球、化学、生命科学大碰撞 ——基础科学前沿(二)分会记实

    日期 2004-11-01   来源:   作者:化学科学部 杨俊林、梁文平  【 】   【打印】   【关闭

      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之一的基础科学前沿(二)分会于2004年10月2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吴家睿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穆穆研究员、复旦大学杨玉良院士、中科院福州物构所洪茂椿院士共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朱道本院士出席了本分会。   基础科学前沿(二)分会安排了生命科学、化学科学和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报告,共有1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从不同角度和研究领域对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化学科学基础科学领域有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做了综述,并对相关学科的未来发展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北京大学心理系的韩世辉教授报告了用多种成像技术对大脑注意网络的研究。他的报告使人们认识到通过多种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组合研究可极大地提高人们对诸如,感知、注意、记忆、语言,甚至意识的理解。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吴家睿研究员报告了后基因组时代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他指出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核心思路是小科学---经典实验生物学和大科学---“组学”的整合,是实验生物科学与理论科学如计算科学、数学的整合。系统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发展趋势的汇聚,也是分子向整体靠拢,生物学向医学靠拢,个别向系统靠拢,定向向定量靠拢的必然结果。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孙世刚教授介绍了国际上在能源转换中的电催化及研究,指出电催化过程是燃料电池研究的关键,也是当前制约燃料电池商业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他的报告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即电化学能源转换是新能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解决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微观和分子水平层次深入研究电化学能源转换的电催化基础问题,不仅可提高对电催化以及相关领域的基础认识,而且还为在微观层次设计和研制高性能电催化剂提供理论模型和指导。复旦大学杨玉良院士报告了两个与生命过程有关的问题,即高分子链诱导的囊泡形变和蛋白质的组装问题,提出了用简单的模型和统计热力学的方法来研究高分子链锚泊的囊泡的形状和蛋白质组装过程。这种研究思路给予生命科学工作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员介绍了我国热河生物群的研究进展,指出地质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和综合必将促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审视早白垩纪地球上生命进化和地质环境背景的关系,并试图解答发生在白垩纪早期的一系列重大的全球地质事件,如剧烈的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大洋缺氧事件和海平面的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气候等究竟如何影响了地表的环境和生物的盛衰与演变历程等理论问题。同济大学的翦知溟教授报告了南海古海洋学与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他指出南海大洋钻探的成功和我国在大洋钻探方面的国际活动,有潜力使我国在深海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学术地位明显提高。用事实告诉人们中国地学界错过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地学革命时代,不能再错过二十一世纪。中科院福州物构所洪茂椿院士通过介绍利用化学自组装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纳米笼、管等的实例,给人们展示了国际上在化学自组装的最新进展与分子纳米技术的魅力。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王志新院士报告了重新评价用组成关联法预测蛋白质结构类的精度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一个优于前人的基于氨基酸组成预测蛋白质结构类型的新方法。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穆穆研究员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可预报性问题研究,指出数值天气和气候预报的误差主要来源于初值与模式误差,而描述大气、海洋和陆面发展变化模式的非线性和复杂性,是导致初值误差与模式误差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发展增大的内在原因。多学科的交叉可能是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的一条途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的李灿院士报告了现代光谱在催化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指出现代光谱技术将在催化反应的实时、原位、快速检测和表征和机理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展望了21世纪可用于催化反应表怔的新技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麻生明研究员介绍了新一代物质转化----化学键断裂和形成中的原子经济性,举例说明原子经济性概念对现代有机合成方法学发展的影响,探讨了新一代物质转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引用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夏普拉斯(Sharpless)提出的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原则。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刘买利研究员报告了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学分析前沿,他指出200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和2003年度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都授予了与核磁共振波谱学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相关的研究人员,表明核磁共振的研究领域已经从早期的物理学进入到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广阔天地,NMR是多学科交叉的典型代表,在交叉学科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梅祥研究员介绍了新世纪的前沿交叉学科---化学生物学,指出化学生物学的出现是几十年来化学与生物学交叉研究的必然结果。他建议营造健康的氛围,加强我国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合作,促进化学与生命科学的高度交叉和融合。   会议体现了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化学科学的交叉和碰撞,每个报告都有鲜明的特色,吸引了在座的听众,提出的学术问题发人深思。虽然报告会只有一天,它将产生的学科交叉和碰撞的影响将是长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致力倡导多学科的交叉、碰撞、融合和升华,必将使我国基础研究走向世界科学的最前沿,为我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应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