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科学基金与口腔医学

    日期 2005-04-15   来源:   作者:生命科学部 徐岩英 董尔丹  【 】   【打印】   【关闭

      口腔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口腔及其相关器官疾病(包括口颌面软硬组织的损伤、疾病和口颌发育异常等)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口腔医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上与医学其他分支学科类似。但由于口腔医学所研究器官的特殊性,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上与医学其他学科有显著不同,如口腔疾病的治疗过程涉及的材料和设备多达4000余种。因此,在教育和医疗机构上,国内外都将口腔医学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医学分支学科。18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我国口腔医学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期望在未来的5年内有更大发展。 一、口腔疾病发病率高、危害大   口腔疾病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龋病和牙周病的患病率占人体各器官疾病之首。龋病是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第三大非传染性重点防治疾病。龋病是随人类进化及经济活动的发展,特别是随食糖摄入量的增加而上升。虽然通过采取氟化水源及窝沟封闭等预防措施,在发达国家龋病发病率有所下降,但龋病在欧美发达国家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并开始进入令人不容乐观的平台期。我国患龋率为40%~65%,近年来农村儿童和青少年患龋率上升幅度较大。牙周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较高的患病率,55~64岁年龄组高达90%以上,牙周炎占拔牙原因的40%左右,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已被WHO列为人类健康的10项标准之一。近年来,有初步研究表明,牙周炎症、口腔的某些致病菌与糖尿病、心血管病、出生缺陷及早产低体重儿和肺部感染的发病或发展有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心身疾病在口腔的表现日益突出,口腔粘膜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另有约10%的人口受到颞下颌关节病及颌面疼痛的困扰。在我国错合畸形患病率为29%~48%,不仅影响颌面发育,还可继发龋病、牙周炎症,严重影响口腔咀嚼、吞咽、呼吸、发音及颞下颌关节的发育和功能。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由于龋病、牙周病、外伤、肿瘤和先天畸形引起的牙体、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比例相应增多,传统的活动义齿和固定义齿修复方法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近年来日益发展的种植义齿修复虽然为牙缺失修复开辟了一条治疗途径,但仍因人工材料与人体组织的欠匹配也难以获得十分满意的生物学效果。口腔癌发生率占世界恶性肿瘤第六位,口腔粘膜因其解剖位置易于直视观察、取材、干预及跟踪,是研究粘膜免疫系统、观察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极好窗口。头颈部肿瘤的放疗及化疗有较多的副作用,40%化疗、80%的骨髓移植和100%放疗有口腔副作用,如粘膜炎、涎腺功能低下、疼痛、口干、味觉功能异常、猖獗龋、软硬组织坏死、念珠菌感染等。   上述口颌面疾病病因不清、发病机制复杂,受到多维因素影响,又影响着多种疾病。口腔不仅是600多种微生物的储藏库、集散地,而且是多种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进入渠道,还是许多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口腔疾病引起的病理改变、口腔的不健康对人类整个健康造成的伤害与影响很大,耗费资源可观,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早在1994年WHO提出“口腔健康促进生命健康”。21世纪人类对口腔健康的需要与期望更多、更高。WHO提出在未来10年应重点加强对影响人群范围最大且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龋病与牙周病及其后遗症方面的研究。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和重点支持对威胁多数人群的牙颅颌面疾患及其与全身疾病的关系的基础研究有着十分迫切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口腔科学发展趋势   现代口腔医学的研究已经从单纯对相对狭隘而又主要集中在技术工艺方面的牙医学牙齿的研究转变为科学基础广泛、社会功能更大的生物医学科学即口腔健康科学,包括对人的颅面、口腔与牙复合体的健康以及与全身健康的关系的研究、对口颌特异性硬组织的损伤和修复的研究、口腔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合作的研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牙颅颌研究所(NIDCR)2004~2009年的优先资助领域是牙颅面疾病的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研究(Genomics and Proteomics of Dental, Oral and Craniofacial Diseases),牙颅颌面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研究(Repair and Regeneration of Dental, Oral and Craniofacial Tissues)及口腔、牙、颅、颌面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研究(Clinical Approaches to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Dental, Oral and Craniofacial Disorders),并在近期投巨资进行牙周病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流行病学和其临床基础研究。据最近美国NIH集中了多个研究所(牙颅颌研究所、神经和中风研究所、心肺和血液研究所等)的合作研究表明,有4种牙周炎致病菌与心血管疾病,特别是与动脉硬化直接相关,首次提供了牙周炎致病菌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直接证据(Circulation,2005,111:576);另外国际上有研究表明从牙周感染进入体内的细菌可以进入循环系统,某些口腔细菌对个别器官如子宫有明显的靶向性,可通过内皮到达胎盘进入羊水导致早产。由此可以看出,口腔医学的发展有赖于多学科的交叉合作、有赖于对常见口腔疾患的深入、细致的长期研究、有赖于与其他前沿科学的有机结合。 三、国内的口腔科学研究基础   口腔医学作为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并列的一级学科涵盖的领域较多,包括口腔最常见的龋病、牙周病及日趋常见的口腔粘膜病,严重危害健康的口腔良恶性肿瘤、唇腭裂及创伤,各种原因导致牙齿缺失的口腔修复、口腔材料以及口腔正畸、口腔病理、口腔生物、老年口腔医学等。改革开放以来,口腔医学研究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增加,特别是1996年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成为与中华医学会并列的一级学会,组建了许多专科专业委员会,如口腔修复、口腔预防医学、口腔正畸、牙体牙髓病、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材料、口腔病理、儿童口腔医学、牙周病、口腔粘膜病、老年口腔医学、口腔颌面放射、口腔种植、颞下颌关节病学、口腔计算机专业委员会等。此外还有正颌外科学组、唇腭裂学组、涎腺疾病学组、口腔中西医结合学组、颌面创伤学组、口腔颌面肿瘤学组及口腔麻醉学组。口腔医学的分支学科逐渐增多、完善并与国际特别是与欧美发达国家接轨并同步发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全国口腔医生已从1949年的300人增加到目前的5万余人。1999年全国口腔医学院有28所,2003年大专院校口腔系已有40所。各大专院校口腔研究所的成立及一些大学的教育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也为口腔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保证。这一切均充分显示口腔医学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基金资助下,我国口腔医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发展前沿,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与医学其他分支学科以及数学、物理、化学、材料、计算机等不同学科的广泛交叉与渗透。据不完全统计,18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资助口腔医学研究371项,其中面上项目352项,重点项目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2项,专项基金10项,共计4600余万元。资助的研究领域有龋病病因、龋病的预防、牙本质、牙骨质形成和牙齿发育、牙胚发育的蛋白组学研究、牙髄干细胞的研究、牙周病致病厌氧微生物和微生态、牙周组织再生及材料、牙周病中牙槽骨吸收机理、牙周炎与遗传基因及与冠心病关系、口腔癌前病变、粘膜组织工程、口腔癌、牵张成骨、间质干细胞成骨、涎腺肿瘤、颞下颌关节、软骨细胞、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及颌面疼痛、唇腭裂、唾液蛋白质分析、涎腺基因治疗、颌下腺同种异体移植、口腔修复材料、固定活动义齿生物力学、种植义齿、正畸矫治应力与牙齿移动、牙槽骨改建、牙周膜改建、髁突软骨及肌肉改建、骨压缩、颅面生长发育、颅面演化、呼吸与发育、古人类牙颅颌特征等。这些研究,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口腔医学研究人才,使口腔医学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涌现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口腔肿瘤、防龋疫苗、涎腺基因治疗、颞下颌关节、牵张成骨、牙齿特异性矿化组织破坏与修复机理、牙齿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在SCI期刊上发表了较高水平的论文约百篇。 四、关键的科学问题和优先发展方向   当前口腔颌面基础研究的发展方向是:牙颅颌生长发育及组织工程干细胞及牙齿再生的研究;龋病的预防和治疗特别是龋病疫苗的研究;牙周病危险因素(如遗传、微生物、环境因素)的研究;牙周病与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肺部感染及早产低体重儿的关系的研究;涉及口腔颌面的发育遗传及综合症的基因突变及功能研究;口腔肿瘤预防、早期诊断及口腔癌前病变的研究;口颌面疼痛、自身免疫病、放射后口腔损伤、颞下颌关节疾病、口腔颌面疾病特殊的给药系统的研究;唾液质和量的评价、唾液成分及唾液蛋白组学以及唾液做为无创性的早期诊断疾病的手段的研究;HIV感染的口腔表现及机制研究;牙周致病菌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口腔生物膜及多种微生物协同致病的研究;牙齿充填生物材料的研究;口腔种植体愈合机制、种植体骨界面研究等。我国有大量的临床病人资源(龋病、牙周病、心血管病、糖尿病病人),目前口腔医学的研究队伍和已有的研究基础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如果在未来5年里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集中国内的优势力量与研究基础,进一步加强国内及国际间的合作研究,加大投入,合力攻关,相信会取得更大的成绩,造“口福”于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