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国际裁判”执法“国内比赛”
    ——在刚刚结束的我国生命科学重点项目评审中,来自海外的评委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

    日期 2005-08-1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亚辉  【 】   【打印】   【关闭

      编者按:项目评审是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往小处说影响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往大处说则直接决定着自主创新的成败。   项目评审的公正性历来为人们所关注,有关部门也为此进行过许多尝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过引进“国际裁判”来执法“国内比赛”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做法,他们通过引进“国际裁判”,使项目评审的公正性增强,水平提高,项目评审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受到各界的好评。   鼓励自主科技创新,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科研项目评审的公正性,坚决清除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和人为障碍,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引进“国际裁判”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希望这个开端带来更好的结果。 “国内比赛”:“海外评委占三分之一”   盛夏的北京,各种体育竞赛应接不暇。在京郊一个幽静的会议中心,一场“科学竞赛”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里正在举行我国生命科学重大基金项目的最后评审。   “这个研究方向的确属于国际前沿学科,但是据我所知,美国一所大学已经完成了类似研究,最近还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了文章。这个情况不知你是否了解,你的课题与他们的研究有何不同?”一名海外评委这样提问项目的申请者,而类似尖锐的问题在评审会上不时出现。   “我们举行这次评审,不是走过场,而是要切实讨论一些科学问题,选拔出那些真正优秀的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朱作言院士告诉记者:与以往的很多评审不同,这一次虽然也是一场“国内比赛”,但是来自海外的专家却有近60人,占到了评委总数的1/3。   “由于评审会议的工作语言是汉语,因此我们邀请的海外评委目前都是华裔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本次评审的组织者杜生明教授告诉记者:“对于海外评委的选择十分慎重,也十分严格,这些评委大都是该领域国际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在他们所属的国家也经常担任重大科技项目的评审工作。” 走向公正:人情票少了,评审不唯权威   “如果没有好的裁判,就很难有公正的比赛,也不能培养出好的队伍。”朱作言院士说:“在国内,由于科学家总数还比较少,高水平的专家数量更少,而且相互之间由于熟识,在评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人情票’。而海外评委的大量参与,会使重大项目的评审变得更加客观、更加公正、更加与国际接轨。”   杜生明教授告诉记者:“过去的国内评审,在没有海外评委参与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比如问题无关痛痒或者水平不高、发言大而空、不具体、提问者很少等等。如果项目申请者是院士,是国内的学术权威,这种情况就更加严重。但是我们引进了海外评委参与评审之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从2003年起,在生命科学重大项目基金评审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始试行邀请一定数量的海外评委。这一年,有几位院士牵头申报的重大项目落选,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项目评审不唯“权威”,不看人情,只要项目好,团队有实力,就有可能获得评委的青睐。“这种公正氛围的形成,海外评委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杜生明教授说。 评审组织者:“国际裁判带来了新理念、新风气和新信息”   海外专家正式参与国内基金项目评审,起源于1998年,最初是一些普通的“面上项目”。由于效果很好,之后人数逐年增加。到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大项目评审开始邀请海外华人学者参加。   “这些年的实践表明,‘国际裁判’的积极参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带来了新理念、新风气和新信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认为:这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意义重大,影响巨大。   在海外专家刚刚参与国内评审的初期,我国的项目评审还很不完善,评审制度也需要改进。在参与评审的过程中,海外专家提出了很多建议,帮助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了很多规范,使项目评审逐步科学化,水平大大提高。   被邀请的海外评委,大都是国际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在评审过程中,他们良好的科学道德、科学品格和活跃的科学思想,“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记者在项目评审手册上看到,在评委意见栏里,海外专家平均写1500字的评议意见,有宏观评述,有具体分析,会阐明优点和不足,甚至还有改进意见和国际同类研究信息。从字里行间,能够读出这些海外评委们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海外专家带来的许多最新信息,使评审的学术气氛更加浓厚,也大大激发了与会者的评审热情,提高了项目评审会的“含金量”。一位落选的项目申请者说:“虽然我落选了,但是我在这里获得了重要的信息,这也是巨大的收获。” 海外专家:“中国的评审正在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在参与评审的过程中,许多海外专家也切实感受到了中国的进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药理系吴虹教授和密歇根大学生物化学系管坤良教授就感触颇深:参加评审这3年,感受到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中国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项目评审水平的迅速提高。   “3年前,我第一次参加评审,不少申请报告的质量很糟糕,内容凌乱,充斥大话空话套话。”管坤良教授说,“而到了今年,申请书的质量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可以说,3年前评审中最好的项目,今年也无法拿到资助;而今年这些获得资助的项目,就是参加美国的基金项目评审,也毫无疑问能够获得资助。”   “3年前的申请书,在写法上普遍不规范,关于项目本身的背景、可行性、独创性、详细研究计划等具体内容很少。”吴虹教授说,“而今年所有申请书的内容都很具体、很实在。”   两位教授曾多次参加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重点项目评审。他们认为,几年来,国内重大基金项目的评审水平也在迅速提高,评审规范逐步确立并完善,评审过程基本做到了公正、公平、公开,一些做法具有独创性和科学性,“现在已经基本达到了美国重点基金项目的评审水平”。   朱作言院士认为,评审水平能够取得迅速的提高,海外专家们的作用不可低估。这些专家们有很强的爱国心,他们对报酬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坐飞机也是经济舱就可以了。算下来,请60多个专家的费用只相当于两三个面上项目的费用,“但是产生的效益却是十倍甚至百倍的。”   陈宜瑜院士也表示,事实证明,请国际裁判参与项目评审是有益的尝试。科学无国界,在一些适当的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加大聘请海外评审专家的力度,这也将对中国科学界产生有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