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中法先进研究计划”地球科学领域双边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日期 2005-12-01   来源:情况交流   作者:地球科学部 姚玉鹏  【 】   【打印】   【关闭

      “中法先进研究计划(PRA)”地球科学领域双边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6~19日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这是“中法先进研究计划”地球科学领域自1999年正式启动以来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法国法中科学促进会共同主办。   在地球科学领域,中法两国均居有重要的国际地位。中法两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由于地域和文化的优势,在地球科学诸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合作潜力。两国在地球科学领域已有较长的合作历史,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其中,中法青藏高原合作研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国际科学合作研究之一。   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在北京共同组织了地球科学前沿研讨会,其后,在“中法先进研究计划(PRA)”框架下,7年来已累计批准项目达30项,项目研究内容涉及了地球科学主要的前沿领域。项目经过了专家的严格评审,中法双方项目的主持人均是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研究骨干。   本次会议邀请了自1999~2004年已资助的30个项目中的16个项目的负责人和骨干成员作为代表参加研讨。13位法方科学家和16位中方科学家在会议上讨论交流了项目的研究成果。开幕式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副主任陆则慰教授和法国法中科学技术促进会(AFCRST)地球科学主任司徒德(Stuart Gilder)博士分别介绍了会议背景。国际合作局韩建国局长主持欢迎宴会并宴请了与会中法科学家代表。   研讨会上,与会两国科学家围绕地球早期生命与环境,显生宙演化,中国东部构造,中国西部构造,环境变化等5个主题共作了29个学术报告,,其中,3个报告集中讨论了地球早期生命的起演以及晚前寒武纪时期的“雪球地球”假说(即在某个时代整个地球为冰雪覆盖)。4个报告主要讨论了显生宙时期,特别是二叠纪—三叠纪和三叠纪—侏罗纪转折时期的大规模生物绝灭事件,以及海相动物群的演化。针对中国东部构造,5个报告详细介绍了华南与华北板块在中生代的碰撞过程,郯城—庐江大断裂的成因与构造意义,以及华南板块的构造演化历史。在中国西部构造主题中,6个报告介绍了利用裂变径迹定年、野外探测、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及遥感技术(InSAR, GPS)等方法,定量研究阿尔金、昆仑和海原等大断裂的变形历史和滑移速率,以及中国西部天山、祁连山等造山带的隆升历史。最后,共有11个报告讨论了使用地质和数学模拟等多种手段探索东亚季风演化等全球和区域环境变化;研究对象包括树轮、中国南海的海洋沉积物、沙尘以及中国中部的黄土,以及塔里木盆地的水文学,昆仑山的冰川演化和全球气候模型的计算模拟。   会议期间,与会中法科学家分别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法地球科学领域的合作,会议最后进行了圆桌讨论,会议代表们对“中法先进研究计划”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如:在必要情况下提供语言培训;地球科学领域的PRA应继续资助较小规模的项目,而不是把几个项目组织成一个较大的项目;在资助经费中应包括实验室分析费用;简化中方项目经费审批程序;法方应考虑根据住宿情况调整资助金额,如对在大城市的而又没有客座公寓的大学增加接待费用;为博士和博士后培养提供更多的支持(如为他们如何获得奖学金提供更多信息)等。   本次会议学术报告不但体现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在表达上也做到了深入浅出,实现了地球科学领域内的大跨度学术交流。通过本次学术会议,中法双方科学家增进了相互了解,并对今后的合作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设想,圆满完成了会议的目标。双方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