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从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看关键高新材料技术的自主创新(下)

    日期 2006-01-09   来源:简报   作者:  【 】   【打印】   【关闭

      本文提要:作为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主持完成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即结束了自国家技术发明奖设立以来一等奖连续6年空缺的局面,也成为我国在材料领域里研究实现自主创新的一个典型范例。该项成果整体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材料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而打破了国际高技术封锁,对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都将发挥重大作用。张立同院士领导的课题组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不凡的成绩,与他们一贯坚持对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自主创新和探索有关,与他们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有关,与他们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作风有关,也与他们长期不懈开展基础性研究有关。 四、现自主创新的关键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团队研究模式是适应“综合时代”特征的产物。作为项目负责人,如何把握和遵循“工程技术”时代的“综合”特征开展研究工作,是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获奖后张立同院士总结了三句话:“一个团队、一个平台、十年功夫”。创新平台是依靠团队来建设,团队带头人和优秀人才的核心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凝聚力是团队力量所在。该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核心技术就是团队核心成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智慧融合”的结果。   团队需要思想基础。“在国家的发展中发展自己”、“将个人的智慧融入群体中才能做成几件事”,引导团队摆正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关系,个人智慧与群体智慧的关系;“敢为天下先”倡导创新精神;“始于足下,止于至善”倡导了务实求精的作风;“成绩是过去,再从零开始”激励永不满足。这些都是团队实践的结晶,形成了团队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支柱。“各负其责、各得其所”是团队稳定合作的物质基础。团队结构的合理性是实现“各负其责、各得其所”的前提,高层次研究人员队伍必须与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相结合,充分发挥青年教师与研究生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作用,队伍才能有生机,才能不断培养出敢于创新、富于进取、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 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高新技术领域开展自主创新的种子和动力   “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经过了从研究方向的选择、新理论的提出,到关键技术的突破、最终能够实际应用的研究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究方向的选择和基础理论的提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课题组自1989年以来,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其他各类基金项目十余项。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对于张立同院士提出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的新方向,发展“具有类似金属断裂行为的连续纤维增韧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使课题组可以在一个方向上进行长期稳定的研究和探索。这些基金项目的连续支持对于凝聚人才、培养人才,并促使在长期、共同的研究中形成一支有理论基础和科技创新的研究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对高新材料领域自主创新的几点建议   目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着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非常不利于自主创新。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应更深入研究自主创新的规律,按规律制定与调整政策。有关建议如下: 制定合理的材料自主创新评价与奖励政策。材料的自主创新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和产业化各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能得到正确评价,才能避免短视行为。实行多指标评价体系,才能保证团队每一个成员的工作都能得到认可。 建立科学的材料自主创新立项评审制度。材料自主创新应包括材料和设备两部分。不应人为分开而造成材料创新无锅下米的局面。国家的材料工程化和产业化的政策应体现对各种类型材料的包容性,不能过分强调产值和效益,因为只要具有先进性和国家需求的成果,必然会在发展中逐步形成市场和效益。 探索材料自主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机制。发展可工程化与实用化的自主创新材料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的各阶段大都需要政府部门资金的支持和导向。 继续加强基础研究投入,鼓励原始创新。要想在新材料的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就必须保证对材料科学的基础研究给予长期、稳定的大力支持。不进行基础研究,刻意模仿,充其量只能跟在他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不可能有重大的革新和创造。 营造宽松的自主创新研究环境,保护年轻学科带头人,爱护老年科学家。大多数科研项目存在着检查频繁、会议过多的现象。年轻学科带头人忙于写课题申请、课题答辩和阶段总结报告,难以集中精力进行自主创新研究。最近频繁出现了40岁左右年轻学科带头人英年早逝、老年病年轻化的趋势,老年科学家(特别是院士)超负荷工作,无暇到科研第一线指导研究工作。上述现象带有普遍性,希望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如果不解决,中央加强自主创新的要求很难贯彻,也很难出现像钱学森等那样的学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