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微”中见大(走进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记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日期 2006-01-1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亚辉  【 】   【打印】   【关闭

    图为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   “我们实验室的名称就起得很有前瞻性,20年下来,微结构物理的研究仍然是国际前沿领域。”刚刚上任的实验室主任王牧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微结构科学已成为物理学、化学、材料和电子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国际主流方向,这一领域的科研竞争被称为微结构物理的“奥运会”,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目标就是要在“奥运会”上争金牌。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84年,1995年被批准开放,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是国内首批建设、开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是研究凝聚态物质中不同尺度层次,不同类型微结构组态、分布、相互作用及形成和转变规律,揭示它们与宏观物理性质间的内在联系,探索、设计和制备各种类型的微结构材料,研究其物理机制和新效应,为发展新型微结构材料奠定基础。”   介电体超晶格方面的研究是近年来取得突出成果的课题,体现了实验室坚持自己的优势研究的选题思路的成功。“在80年代,这一领域在国际上还是一个冷门,在闵乃本院士的带领下,研究组接连攻克了一个个科学难关,逐步建立了介电体超晶格的理论体系,在实验上揭示了应用前景。”王牧说:“随着光电子产业的发展,介电体超晶格在光电子器件中重要应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国内外许多大学和公司都相继加入本领域的研究行列。一个过去冷门的课题经过我们的努力成为目前国际上的一个热门领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占据了该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取得了一批创新型的成果。”相关成果先后被科技部评为1998、1999年度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被教育部评为1999、2001年度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   “对一个学科而言,学术带头人至关重要。”多年来,实验室在冯端、闵乃本、王业宁、龚昌德、都有为等5位院士的带领下,以高瞻远瞩的研究方向,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生活保障促进实验室学术梯队的建设,提高实验室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吸引力。目前,实验室不仅有12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7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而且还有一批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正在迅速成长。   “2000年,我们这批年青科学家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的第一个‘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这为优秀青年队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王牧说。现在,实验室通过自己培养和引进而形成的40岁左右的第三梯队已成为科研的主力军,未来10年内的研究梯队也不用发愁。   “和有些实验室不一样,我们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托院系运作。”王牧说:“从建立之初,实验室就以尊重的态度与物理系一直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这一体制的好处就是实验室可以集中精力抓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而各种繁杂的行政事务都由物理系‘包办’。体制上有了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实验室和物理系可以做到人才和资源共享,在人员安排上就能实现‘吐故纳新’,更有利于学术队伍的成长壮大。” “现在,南京大学正在筹建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这一实验室汇集了7个国家重点学科的科研力量。”王牧告诉记者,“凭借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将继续立足于基础研究,同时有选择地向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延伸,希望在非传统功能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制备和性能控制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对凝聚态物理学,而且为我国先进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