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她迷上了化石”-《自然》新闻特写聚焦张弥曼院士

    日期 2006-02-20   来源:简报   作者:  【 】   【打印】   【关闭

      本文提要:2006年元月1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的新闻特写栏目(News Feature), 以两页的篇幅,刊登了该刊记者戴尔顿先生(Rex Dalton) 撰写的 《她迷上了化石》一文,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弥曼院士的学术生涯。《自然》杂志专文介绍科学家业绩的先例较少,而专文介绍中国科学家个人的则更少。张弥曼院士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古鱼类学家,她的研究在四足动物起源、古鱼类的形态学、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的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张院士不仅治学严谨而且将青年人才的培养放在首位,她培养的学生现已成为中国古生物研究走向世界的生力军。   2006年元月1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的新闻特写栏目(News Feature), 以两页的篇幅,刊登了该刊记者戴尔顿先生(Rex Dalton) 撰写的 《她迷上了化石》“Hooked on fossils”一文,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弥曼院士的学术生涯。《自然》杂志专文介绍科学家业绩的先例较少,而专文介绍中国科学家个人则更少。   张弥曼院士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古鱼类学家。她曾任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是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和英国林奈学会的荣誉会员。去年秋天,来自世界各国的古生物学家们,聚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麦萨城的一个会议中心的讲演大厅里,欢庆和表彰一位终生研究古海洋和古鱼类的科学家的学术生涯。这一由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举办的荣誉学术研讨会,旨在表彰中国最优秀的古生物学家之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所长张弥曼院士。现已69岁的她,多年来在把鲜为人知的中国鱼化石引起科学界的关注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的研究给四足动物起源、古鱼类的形态学、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的研究领域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上世纪的50年代初,她怀着对祖国的爱,和一批有志青年一道进了北京地质学院学习,以期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入学不久,她被选拔留苏,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回国后,被分配在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65年,张弥曼院士又被选送到当时古生物学研究重镇之一、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国家自然博物馆留学。70年代中期,张院士从事东北白垩纪中期(距今约一亿年)及渤海沿岸地区新生代始新世(距今约五千万年)以来的含油地层中的鱼类化石的研究,对含油地层的时代和环境提出了与当时观点不同的意见,后来被石油地质专家们采纳,为祖国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做出了贡献。   当年从德国去瑞典国家自然博物馆作博士后的舒尔茨教授,回忆起跟张弥曼在一起的日子说:弥弥曼带去的从云南早泥盆纪地层中采集的鱼化石,对当时瑞典学派的鼻祖斯坦秀和雅维克等人所持的肺鱼和总鳍鱼系统发育关系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雅维克甚至于戏称其为“魔鬼般的鱼”。张弥曼院士目前的工作,聚焦于自白垩纪以来鱼化石群跨太平洋分布的格局。   瑞典国家自然博物馆的资深研究员沃德林教授,在张弥曼院士七十年代底重回瑞典留学时,也在那里读研究生。他说:“她的不说过头话的作风使她的数据资料更可信。她不会越出证据说话,她从不夸张。因此,当她说什么的时候你就信。”   张弥曼院士对中国古生物学的贡献得到了承认,1983--1990 年间,她连续担任了两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所长。她历来诲人不倦、求贤若渴,总是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受到青年学生们的爱戴。例如,她有一个研究生周忠和,起初是研究辽西热河生物群中的鱼化石的,后来在野外发现了鸟类化石。于是,他向时任所长的张弥曼院士提出,改变研究方向。在当时,这是犯忌的;但张院士从所里的工作需要和周忠和的潜质等多方面考虑,便破例批准了。现在,周忠和已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创新研究群体的学术带头人。他对热河生物群鸟化石的研究,已在国内外引起高度重视。他率领的研究群体近年来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了24篇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正如《自然》杂志记者戴尔顿先生评价:“最初看起来似乎是很不起眼的研究转向,却为后来使中国成为古生物学研究的主力铺平了道路。不久,世界各国顶尖的古生物学家都纷纷跑到中国来了”。她的另一位学生,现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朱敏研究员,秉承了张院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在任所长期间,以第一作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7篇论文,在古生代鱼类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虽然同行们经常感到张院士的温和及热情的一面,可大家都知道她也有“铁血”和坚强的一面。在采访过程中,每当记者问及她的成就时,她总是避而不谈,反而把成绩归功于她的学生和同事们。   近十几年来,我国古生物学家以第一作者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约50多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继《自然》杂志发表长篇综述文章全面评价我国热河生物群研究,《科学》杂志对中国古生物学研究所取得的大量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作深入报道之后,《自然》杂志又一次聚焦中国古生物和古生物学家,这是对中国古生物研究已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支持我国的基础研究。我国古生物学研究能成为国际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一支中坚力量,跻身于国际领先行列,是与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分不开。要保持已建立起来的国际地位,并进一步成为“领跑者”,是我国古生物学家面临的挑战,既要靠古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也需各方的支持。令人鼓舞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列为综合交叉优先发展领域,中国科学院2006-2020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也强调“继续保持地层古生物学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我国古生物学研究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探索生命的起源、演化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重大的科学前沿作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