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立足科学发展 全面筹划未来 ——切实发挥科学基金对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作用

    日期 2006-03-08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陈宜瑜  【 】   【打印】   【关闭

    全国人大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   引言: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出了走创新型国家道路的战略抉择。自主创新正在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我国的发展迈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的国务院直属机构,必须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认真筹划未来,为全面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矢志追求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实施科学基金制,是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产物,是瞄准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重大举措。回顾过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0年来,科学基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科学家的共同参与下,开展了成功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力推动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展望未来,科学基金应当也能够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一五”是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发展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机遇期,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认真筹划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   把握战略定位 加强统筹部署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求,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出发,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战略定位,加强统筹部署,贯彻工作方针,切实发挥科学基金对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作用。   准确把握“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支持基础研究即支持来自科学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双力驱动”的基础研究,这是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支撑的必然要求。自由探索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根本途径,坚持自由探索就是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家自由探索的宽松环境。发挥导向作用就是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战略引导。   加强科学基金统筹,就是要统筹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发展需求,既要支持以科学自身发展需要为动力的研究,也要支持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为动力的研究;统筹全面布局与重点部署,既要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又要结合我国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统筹项目支持、人才培养和科研环境建设,加强项目支持,突出科技人才培养,推进科研环境建设;统筹继承完善与改革发展,弘扬科学基金优良传统,完善资助格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拓展科学基金制的功能;统筹争取财政投入和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继续争取加大中央财政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   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要努力贯彻“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尊重科学是科学基金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即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尊重科学规律,保护科学家的创造精神;发扬民主是履行管理职能的基本保证,即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提倡竞争是科学基金择优支持的重要保障,即完善平等竞争机制,鼓励科学家敢为天下先;促进合作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即倡导合作精神,支持合作研究,促进战略协作;激励创新是科学基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即建设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激励创新思想,培育创新人才;引领未来是基础研究的重要使命,即把握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切实发挥基础研究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明确发展目标 实施四项战略   科学基金“十一五”期间总体发展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着力营造有利于源头创新的良好环境,积极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科学家和进入国际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在若干重要领域取得突破,为繁荣科学事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为实施上述目标,“十一五”期间将实施四项战略:一是源头创新战略。把握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完善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加强关键科学领域的前瞻性部署,培育原始创新,促进集成创新,构筑支撑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知识平台。二是科技人才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凝聚国内外人才资源,完善科学基金人才培养资助体系,促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三是创新环境战略。积极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家其他科技管理部门和企业的战略协作,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促进科学普及,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四是卓越管理战略。完善科学基金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发挥项目依托单位的作用,全面提高科学基金管理能力,保障科学基金使用效益。   着力源头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一是围绕实施源头创新战略、科技人才战略和创新环境战略,培育创新思想,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加强条件支撑,优化基础研究发展环境。二是引导科学家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创新研究,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制定和实施学科发展战略。我们将选取18个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综合交叉学科,分别提出各学科在未来5年的重点资助领域、资助方向等。三是瞄准重大科学前沿和国家重要战略需求,应对未来挑战,部署一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优先领域。 着力源头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从尊重和保护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造精神出发,不断完善资助与管理模式,大力营造有利于自由探索的宽松环境。把握科学前沿,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推动学科交叉,加强研究集成。围绕推动源头创新加强前瞻性部署,把科学基金真正建设成为培育原始创新的沃土、支撑科技自主创新的平台。   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宽松环境,充分发挥科学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继续强化支持自由申请项目,根据我国基础研究队伍发展状况,适度扩大资助规模,稳步提高资助强度。2010年项目资助规模控制在10000项左右,力争项目资助强度比“十五”有明显增加。   注重保护非共识项目,支持探索性较强、风险性较大的创新研究。“十一五”期间,将自由申请项目经费的3%~4%左右用于支持创新性较强的非共识项目研究。   充分发挥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的导向和带动作用,把握科学发展总体趋势和学科发展态势,以关键科学问题带动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实质性交叉,组织实施跨学科、跨领域协作研究,加强研究队伍、研究资源、研究成果的集成,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和重要方向实现突破。 坚持以人为本,奠定未来竞争力基础   充分发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探索持续支持优秀青年研究人员的有效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十一五”期间,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计划资助约900人。   加大对创新研究群体的支持力度,重视研究队伍结构和学科领域的合理布局,实施连续资助模式,促进学科交叉和团队协作,造就一批勇于冲击国际科学前沿的“攻坚队”。“十一五”期间,创新群体计划新启动100个左右,资助强度约为540万元。同时,通过3+3或3+3+3的模式,对约180个群体给予延续资助。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支持青年成长;开拓多种渠道,吸引海外人才为国服务。   加强条件支撑 优化发展环境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支持科学家广泛参与区域和国际合作研究,为中国科学家营造良好的国际(地区)合作交流环境;促进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结合,提高科技条件平台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科学基金的粘合与辐射作用,推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引导社会资源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促进科研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拓展科学基金的功能,促进科学知识传播和公众理解。 加强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   积极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促进政府组织间的交流;发挥科学基金对外合作交流的优势和导向作用,支持科学家积极参与实质性、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加强国别政策研究和顶层设计,明确优先领域和资助重点;完善资助格局,加强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积极组织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双边、多边协议合作项目,有选择地支持科学家共同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充分用好国外科技人才资源为我服务,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环境。 推动科技资源共享,促进科技条件建设与利用   支持自主研制科研仪器设备,促进大型科研设备的功能延伸开发;充分利用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实验平台,推动项目、人才、科研条件建设的紧密结合;促进基础科学数据的汇集积累和资源共享,支持重要研究领域虚拟研究中心建设,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条件保障。 支持科学普及和青少年科技活动   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支持青少年科技活动,资助研究生暑期学校,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他们开拓视野、了解科学前沿创造条件。 加强地区科学基金资助工作   配合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与合作,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逐步提高地区科学基金的资助强度,适当扩大规模。 完善联合资助工作   促进国内各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整合资源,重点在能源、资源、环境、信息、材料、生命科学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开展联合资助工作,促进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