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陈宜瑜主任:大力繁荣基础研究

    日期 2006-03-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宜瑜  【 】   【打印】   【关闭

      基础研究以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是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基础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指标。基础研究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全面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次的创新过程都必然包含对各类科学和技术中基础性、前瞻性科学问题的研究。从基本使命出发,基础研究对原始创新责无旁贷;集成创新需要多学科领域综合交叉研究与对系统集成规律的认识;一个国家能否有效地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本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密切相关,而再创新则必须基于对引进技术中科学问题的深化认识,也离不开基础研究。   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是持续自主创新的保障。从现代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和我国基础研究工作的现状来看,以下几点需要重点关注和准确把握。   其一,“双力驱动”是现代基础研究的基本特征。基础研究所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科学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来源”,其发展受“双力驱动”,既有来自科学系统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部需求动力,也有来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动力。正确认识“双力驱动”,应克服将基础研究等同于基础科学甚至是基础学科研究的误区。在基础研究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双力驱动”的实质和内涵,防止将两种动力因素割裂开来,以更好地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   其二,自由探索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根本途径。真正解决两个驱动力和三个层次自主创新提出的科学问题,都需要依靠科学家自由探索、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已成为基础研究主要导向的今天,鼓励自由探索就是要毫无保留地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   其三,学科均衡协调发展是实现重点跨越的科学基础。现代科学研究领域不断细分和融合,许多学科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学科均衡协调发展是实现学科交叉的基础,也是实现重点跨越的重要条件。建设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是实现交叉与融合、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前提。促进学科发展,应克服对“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的片面理解。该方针主要是针对重点领域部署而言的,而不是针对学科发展的。因此,基础研究的学科发展布局更需要全面考虑。   其四,营造宽松环境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基础研究具有厚积薄发、探索性强、进展难以预测等特点,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科学家的创造精神,必须宽容失败、防止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保护科学家“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的科学敏感,引导科学家发扬“板凳须坐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勇攀科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