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科学时报:重大计划谋求重点突破 ——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科技基础研究”计划

    日期 2006-03-27   来源:科学时报 基金专版5   作者:张双虎  【 】   【打印】   【关闭

      纳米科技是近年来迅速崛起和飞速发展的研究领域,纳米科技在信息、材料、能源、环境、化学、生物、医学、微电子、微制造和国防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要科技前沿。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纳米科技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以提高我国在纳米科技研究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为国家科技长远发展积蓄力量、储备人才。   3月13~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纳米科技基础研究”项目年度进展交流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多所大学的近百位专家汇集一堂,进一步聚焦研究方向、凝练科学问题、促进项目研究群体之间合作,讨论2006年重点支持方向。会上,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动态调整、科学管理的思路和成绩,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下结合”的重大研究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强调‘上下结合’的方式。”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副局长孟宪平说,“所谓的‘上’,就是采取‘顶层设计’的策略,由专家指导组对研究计划进行整体设计,并在实施中进行动态调整;‘下’,是鼓励科学家在确定的计划框架下进行自由探索研究。”   孟宪平解释说,“纳米科技基础研究”计划是基金委根据国家纳米科技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为引导科学家在纳米领域的科技长远发展战略上开展创新性研究所设立的,以探索和发展纳米科技的基本理论和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及新的实验技术为基本出发点,目的是瞄准有限目标,通过稳定支持人才队伍和项目的集成升华、实现某些方向的跨越发展。因此在研究计划实施之前,基金委就聘请白春礼、解思深等11位领域内战略科学家组成专家指导组。对研究计划进行“顶层设计”,确定计划的研究框架、研究方向以及项目布局。营造多学科交叉和启迪新思路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构建项目研究群。同时,也鼓励具有新构思的新人进入研究计划,开展创新性研究。   据了解,基金委的重大研究计划特别注重基础性和前瞻性,看重5年乃至10年后能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根据上下结合的原则,重大研究计划先请专家定方向,研究方向确定后鼓励大家自由申报,然后通过专家评审选出最优秀的队伍,把分散在各学科、各领域,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集合起来进入重大研究计划。   “纳米科技基础研究”计划专家组副组长、国家纳米科技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基础项目“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首席科学家解思深院士说:“专家组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通过专家组和基金委学部的反复讨论,并结合下面各个项目之间的学术交流,我们能够知道我们的问题在哪里、队伍在哪里,以便我们梳理思路、发现和解决问题。调整研究布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年的择优支持方向都在改变,第一年是纳米材料,第二年是纳米器件,第三年是纳米器件和生物,今年是纳米生物和器件。”   解思深介绍,纳米科技基础研究计划中没有设立重大研究项目,只设有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其中重点项目占总经费的60%,课题数目却是面上项目的一半。这样一个设计比例,既体现了重大研究计划在解决重大问题时所起的作用,也鼓励了科学家自由探索。在自由探索方面,关注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大力鼓励新人。   “顶层设计”带动交叉融合   孟宪平说,基金委在设立重大研究计划之前,相关学部往往同时支持同一类项目,但互相之间没有联系,不能成一个有机整体,不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甚至造成重复资助的现象。基金委领导根据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科学发展态势,适时启动了重大研究计划,有效利用资源,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大范围的学科交叉与交流,在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将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领域、从事相同方向科学研究的学者集合到一起,通过交流与碰撞,找到新的学科增长点。   “以前我们也常提到学科交叉,但更多的做法是招收其他学科的研究生,比如我是研究物理的,要招一个学化学的研究生。”解思深说:“现在这个研究计划内都是项目负责人集中在一起,而且是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聚集在一起,相互作报告、讨论问题,是高层次的交叉。”   根据基金委的重大研究计划(试点)实施方案,重大研究计划每年要举行一次学术交流,参会的有研究计划的专家组成员、专门聘请的不承担研究计划项目的专家、全体项目组负责人、基金委领导和相关学部的管理专家,通过汇报交流,评选出研究进展优秀的项目,讨论下一步研究方向、项目布局、重点支持的方向等问题,对研究计划实施动态管理。   解思深谈到,2003年进行第一次学术交流时,受诸多条件限制,各项目组之间“碰撞”很少,但毕竟有了初步了解。后来基金委又组织了青岛会议,不同学科间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专家组有意识地让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科学问题,用不同的“刀”来“解剖”同一问题。很快,一些研究者发现本来棘手的问题,换个角度往往迎刃而解,不同学科之间产生了强烈的交叉、融合需求。第二年在北京召开交流会时,学科碰撞的形势明显好转。顶层设计带动的学科交叉与融合收到实效,几个“本来打算出局的项目,经过其他学科专家的启发,居然另辟蹊径、颇具成效”。   “学术交流促进了不同科学家之间学术上的了解,可以让课题负责人知道不同学科的人在想什么问题,在用什么语言、用什么理论来描述同一个课题、同一个客观事实。既可以少走弯路,又可以碰撞出创新火花。”解思深深有感触地说。因此,“专家组的组织和协调作用很重要,今年的会议就可以看到交流场面非常热烈,学科交叉的思想也得以实现,纳米材料制备、器件构筑、测试、分析等问题,在物理、化学、生物,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得到了交叉和融合”。   今年在纳米生物组,20多个项目中涉及疾病诊断的就有十五六个,这些课题承担者大多不是医学专业出身。报告过程中,特邀专家、肿瘤学教授魏于全院士就不时对报告人提出医学方面的建议,并指出现在单纯诊断并非医学界迫切需要的,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治疗上。   动态调整 择优支持   孟宪平说,从国际上来看,很多国家都把纳米科技列为重大计划,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进行研发,国际竞争很激烈,刚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也将纳米研究作为四个重大科学计划之一。研究计划开展3年来,共资助项目88项,包括重点项目30项、面上项目58项。整体进展得到评估专家的好评,被认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个重大研究计划中较优秀的一个。很多子课题取得不俗成绩,共发表科学论文上千篇;申请国内专利34项,国际专利7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中期评估后,又获科学基金2000万元追加经费。   “顶层设计”的方式便于及时调控支持方向。2003年,项目重点支持纳米材料研究。“材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必须保持。”解思深说:“目前该研究计划已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在材料科学、材料制备上的优势,2005年我国共发表科学论文5600多篇文章,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其中60%是在材料领域,我们在材料性能和部分材料理论研究上已经和国际接轨,可以和国际先进国家对话了,国外的学者都认为中国在材料制备上有一定优势。”   2004年,研究计划重点支持纳米器件方面研究,专家组从资源配备和资助范围上加大了对器件项目的支持。1年之后,很多项目组已经可以制备出一些有特点的纳米器件,性能和国际接轨,加工工艺也有了很大改进。项目年度进展交流会结束后,解思深说:“一些实用的器件、纳米生物医学等方面我们原来基本是空白,通过这一研究计划,我们基本上打开了局面。2005年项目择优支持的重点是纳米器件与生物,今年又调了过来,要强化我们的薄弱领域,资助重点变成纳米生物与器件。另外,今年还要在纳米生物领域,以一两个优秀重点项目为基础进行项目集成,尽快形成研究群体。突出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的特点:以基础研究的创新为主,同时与‘973’计划、‘863’计划建立密切的衔接,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创新链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