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资助成果

 

    我国学者在嫦娥六号月壤磁性矿物及剩磁获得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日期 2025-07-17   来源:地球科学部   作者:赵凯、程惠红  【 】   【打印】   【关闭

    嫦娥六号月壤中铁磁性矿物形成途径及其相应剩磁获取机制示意图

    图中缩写:TRM,热剩磁;SRM,化学剩磁;VRM,粘滞剩磁;DRM,沉积剩磁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批准号:42225402)和卓越研究群体项目(批准号:42388101)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金华研究员、潘永信院士团队,在嫦娥六号月壤磁性矿物及剩磁获得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月壤磁性矿物来源及特征(Magnetic signatures and origins of ferromagnetic minerals in Chang’e-6 lunar farside soils)”为题,于2025年7月5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1705-1。

      月球物质中的铁磁性矿物,如同记录月球磁场演化的独特“日记本”,不仅记录着古老内部发电机的兴衰史诗,也留存了陨石撞击、太空风化等表面重大事件的印记。月球南极-艾特肯(SPA)盆地是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撞击遗迹。其西北部边缘具有高磁异常,但盆地中心磁场却相对微弱。这奇特的“强边弱心”现象是理解月球磁历史的关键线索之一。

      针对该问题,研究团队综合应用“宏观磁学+显微学+微磁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中铁磁性矿物多种成因(如内生成因、撞击成因等)。结果显示:SPA盆地中心区相对较弱的地壳磁异常,可能是由于月球内部发电机显著衰减或停止后(约十几亿年前)发生的多次撞击事件,引发了反复的热退磁作用,从而抹去了该区域早期记录的强磁场信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SPA盆地西北边缘显著的地壳高磁异常,其成因则指向富含陨石源及撞击成因金属铁的累积溅射物,这与先前的数值模拟结果一致。

      该研究探讨了铁磁性矿物的复杂组合及其独特的剩磁获取机制,为理解月球磁场演化、地壳磁异常和空间风化过程提供了关键约束,也对后续地外天体(如小行星和火星等)返回样品以及陨石样品的“磁性矿物-磁场-内部结构”的关联研究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