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资助成果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全球甲烷源汇变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日期 2025-07-07   来源:地球科学部   作者:蔡雨辛  【 】   【打印】   【关闭

    图 大气甲烷浓度季节振幅的长期变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批准号:42325102)等资助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与碳中和研究院彭书时教授团队与海外合作者在全球甲烷源汇变化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Trends in the seasonal amplitude of atmospheric methane”为题,于2025年5月15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期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900-8。

      甲烷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具有增温潜势高、寿命短的特点,这使得其减排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之一。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深入理解全球甲烷源汇的变化及其机制对减少甲烷排放和控制大气甲烷浓度至关重要。为此,彭书时团队分析了站点观测和飞机航测的大气甲烷浓度数据,发现自1980年代以来,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甲烷浓度季节振幅的减弱主要由气候变暖引发的自然源排放增强所致(图),而副热带及热带大气甲烷季节振幅的增强则主要归因于大气汇的提升。这一季节振幅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为解析全球甲烷源汇的长期演变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

      该研究为探究全球甲烷源汇的时空变化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在未来持续变暖及空气污染物(例如氮氧化物)减排的情景下,即使人为甲烷排放得到控制,北半球高纬自然甲烷排放增加及大气汇的减弱仍可能导致大气甲烷浓度进一步增加,因此需要“额外”减排才能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