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资助成果

 

    我国学者在陨石坑的三维撞击构造与撞击过程方面取得进展

    日期 2025-04-28   来源:地球科学部   作者:李国良 程惠红  【 】   【打印】   【关闭

    图 (a)-(c)依兰陨石坑的位置、地质构造及220个节点地震仪阵分布;(d)-(e) 依兰陨石坑的地下三维撞击构造与卡通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32240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邓阳凡研究员团队在依兰陨石坑的三维撞击构造与撞击过程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中国东北依兰陨石坑的地下结构及撞击过程(Subsurface structure and impact process of Yilan Crater, northeastern China)”为题,于2025年4月17日发表在《通讯·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期刊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5-02274-5。

      依兰陨石坑位于中国东北,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重要撞击构造,地表呈月牙形环状地貌(图a-c)。该陨石坑的发现不仅为行星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实验室,也为地球深部物性结构研究提供了独特窗口。为此,邓阳凡研究员联合国内外研究学者布设了220台节点地震仪,采用多种地震分析方法对陨石坑的地下结构开展高分辨率成像研究。

      与以往主要依赖主动源地震和重磁电探测的方法不同,该研究采用密集地震台阵的被动源成像技术。通过环境噪声层析成像与水平垂直谱比分析,揭示了陨石坑下方呈三维碗状的撞击构造特征(图d-e)。结合获得的地震学结构参数,研究团队进一步估算了撞击速度、撞击体直径等关键物理量。结果表明,依兰陨石坑形成时释放的撞击能量约为1×1017焦耳,相当于一次震级约为 5.5 级的地震。与全球已知的同期陨石坑对比,推测该撞击事件可能是过去约8万年内最具规模的事件之一。结合区域古生态学资料和钻井样品中大量木炭类碎屑,研究推测约4.93万年前发生的依兰撞击事件可能对当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扰动。

      该研究不仅为依兰陨石坑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提供了地球物理证据,并为撞击事件的识别与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