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资助成果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有机镍光诊疗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日期 2022-08-11   来源:化学科学部   作者:周荣 付雪峰  【 】   【打印】   【关闭

    图 有机镍光诊疗探针“概念性验证”光热溶栓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131003)等资助下,北京大学张俊龙教授团队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在金属酶模拟及光诊疗药物领域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非芳香有机镍(II)光诊疗试剂(Nonaromatic Organonickel(II) Phototheranostics)”为题,于2022年4月14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杂志。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2c00710。

      光热疗法(PTT)结合了热疗和光疗的优点,不受肿瘤乏氧条件的影响,并具有光声诊疗的特点。相比于以有机染料、高分子材料、无机纳米粒子等为主的传统诊疗探针,金属配合物因其较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稳定性,已在多模态光诊疗探针中展示出重要应用前景。作为典型的非贵金属,以镍及其配合物为代表的3d金属替代4d和5d贵金属发光配合物,已应用于发光材料、催化等领域中,有机镍化合物的激发态调控也备受关注。将3d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研究与生物医学应用相结合,不仅为新型诊疗探针的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也将拓展金属有机化学的应用范围。

      研究团队通过在大环配体中引入“金属-碳键”调控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MLCT)激发态与d-d*跃迁激发态能级的相对高低,从而调控激发态的布居和耗散途径,有效改进3d金属配合物激发态寿命短的问题,实现发光与光热(声)等功能的切换。同时,研究表明配体的“非芳香性”是设计该类金属探针的关键,对提高配合物及其聚集态的化学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有机镍配合物具有独特的激发态电子结构和能量耗散方式,可望成为新型光诊疗试剂。该团队通过开展体外和体内的光热溶栓“概念性验证”,展示了其应用前景。在体内实验中,经静脉注射后,研究团队通过光声成像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表征,发现有机镍探针聚集在小鼠的股动脉血栓处,光照后有机镍探针表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并可通过光热成像和光声成像实时监测(图)。

      该研究将有机镍化合物用于光诊疗探针,为诊疗探针的分子设计提供了新策略,拓展了基于3d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光诊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