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首页 >> 医学科学部 >> 资助成果

医学科学部

    我国学者在老年黄斑变性诊疗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日期 2022-10-20   来源:医学科学部   作者:张小斌  【 】   【打印】   【关闭


    图 SS-OCTA展示病灶演化影像特征:(A)异常分支血管网增长;(B)息肉样病灶扩大;(C)息肉样病灶复发;(D)息肉样病灶新生;(E)息肉样病灶完全消退;(F)息肉样病灶减小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730026、81970845、82171076)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孙晓东教授课题组在老年黄斑变性诊疗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预测病灶近期复发的关键影像标志物,可为老年黄斑变性的精准化治疗及个体化随访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研究成果以“息肉样病灶进展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渗出性复发相关性研究(Progression of polypoidal lesions associated with exudative recurrence in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为题,在线发表于《眼科学》 (Ophthalmology)杂志。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ophtha.2022.09.013。

      PCV是亚洲人群中新生血管性老年黄斑变性的主要亚型。息肉样病灶是诊断PCV的特征性病变,息肉样病灶消退曾是临床评价治疗效果的主要终点指标之一。而目前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指南中,将视力提升作为治疗的主要目的,PCV再治疗方案中更依赖于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A)上视网膜各种积液的出现作为疾病活动性指标,在治疗上具有相对滞后性,忽略了对息肉样病灶的关注。孙晓东教授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PCV中息肉样病灶本质是缠结的新生血管,并非既往认为的单纯动脉瘤样扩张改变,揭示了息肉样病灶的本质特征,为采用抗新生血管治疗PCV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该研究基础上,课题组继续纳入31位接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和/或光动力疗法治疗的PCV患者,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SS-OCTA)连续随访,发现治疗后复发是PCV患者视力预后差的主要原因,异常分支血管网和息肉样病灶的生长进展是PCV病灶渗出性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异常分支血管网生长和复发之间的中位时间间隔明显长于息肉样病灶进展至复发的时间间隔。应用SS-OCTA观察息肉样病变的进展特征,是预测3个月内PCV渗出性复发的重要指标(图)。课题组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PCV病灶演化进展模式,复发组病灶呈现为“旧病复发”模式,而无复发组呈现为“相对稳定”模式,病灶可在长达20个月的随访期内保持稳定不复发,证明PCV病灶具有不同的病灶活动度,提醒临床医生应针对不同病灶活跃度的PCV制定个体化随访治疗策略。研究还证明息肉样病灶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和随访管理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影像标志物,基于OCTA记录的PCV规律进行连续的随访将为其后续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