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球科学部 >> 工作动态

地球科学部

    第293期双清论坛“后克拉通破坏时期华北构造演化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京召开

    日期 2021-10-20   来源:地球科学部   作者:程惠红、郑袁明、孙长青  【 】   【打印】   【关闭

     

      2021年10月8-1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第293期双清论坛“后克拉通破坏时期华北构造演化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北京召开。本期论坛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数理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交叉科学部和计划与政策局联合主办,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承办。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侯增谦院士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中山大学张培震院士和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院士共同担任论坛主席。来自全国近3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中国地震局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于晟主持。

      侯增谦院士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是在国家科学基金“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圆满完成,并取得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思想和创新性成果基础上的延伸,论坛立足于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交叉研究,契合国家深地探测技术发展和防震减灾需求,将会显著推动我国科学家解决地球科学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并取得重大原创性科学发现。希望与会专家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对接国家需求,就未来工作开展做好战略研讨。张培震院士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华北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也是强震高发区,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由于该区域的活动断裂、地震构造、深部结构、现今变形、强地震动、场地效应等基础研究相当薄弱,亟需围绕“后克拉通破坏时期华北构造演化及对人类社会影响”进行深入研讨。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在特邀报告中介绍了中国地震科学发展与华北克拉通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以及在现今地震活动期需要加强地震预报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占领学科前沿,并满足国家防震减灾需求。

      论坛围绕会议设置了“后克拉通破坏时期的构造演化”“华北克拉通现今动力过程与强震孕育”“后克拉通破坏成灾效应及对人类社会影响”和“新技术、新方法与地震构造探测”等4个议题,17个专题报告,并针对每个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充分讨论后,初步确定要以“后克拉通破坏期华北的强震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科学目标,针对“华北平原强震机理与韧性城市”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深入研究“华北平原的晚新生代构造演化与环境效应”“华北平原深部动力过程与断层深浅耦合”“华北平原地震构造高分辨率探测的新方法、新技术”“华北平原地震强地面运动及场地效应”和“韧性城市构建中的基础理论问题”等五个基础理论问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加强相关的基础研究、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任务分解,加强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中国地震局合作,共同推动解决强震过程与孕震机理难题。

      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计划与政策局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