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二处

  地球科学二处的资助范围为:地质学、地球化学与环境地质学。

地质学学科(含环境地质学)

  地质学(含环境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组成、结构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知识体系。现代地质学不仅要阐明地球的结构、物质组成、控制物质转换的机制以及由这些物质记录的地球环境、生命演化历史及其相互关系,而且要揭示改变地球外层的营力和改造地球表层的过程,并运用地质学知识探明可供利用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以及揭示地质过程、生命演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保护地球环境,减轻地质灾害。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而对大陆内部更为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和大陆、超大陆周期性聚散机制的探索,已成为板块构造理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地质流体作用研究和地幔柱理论的兴起,使得探讨地球的深部活动与表层现象的联系成为科学前沿。获取和分析数据能力的提高,已成为推动地质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精度、原位、实时的地球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方法的完善,增强了对地球物质组成及演化历史的约束能力;地震、遥感及卫星探测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地球构造的认识更为完整和精确;GIS、GPS和RS等高新技术应用提高了地质填测图的质量并实现了对地壳运动、地震与火山等活动的实时监测;计算机技术使科学家能对重要地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和预测;大陆科学钻探和深部探测技术、高温高压实验技术等,拓展了地质学家的研究领域。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的地球科学研究新趋势和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强烈应用需求,使地质科学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层圈相互作用和界面过程的研究理念得到加强;地质学家获取地球演化历史记录的积累,使其逐渐介入对未来地球环境发展趋势的预测;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形成、赋存规律与探测理论,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全球变化、水循环、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研究已成为地质学家面临的重大科学挑战;生命活动在地质过程中重要作用的发现,使地质学与生命科学更为密切交叉,形成了生物地质学等快速发展的新领域。随着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近地行星的物性、结构、形成、演化及其与地球的地质对比与相互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鼓励地质学研究发挥自身特色,充分利用相关行业部门积累的基础资料,立足于野外和现场观察的基础理论研究;鼓励引进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概念、理论、技术和方法,探讨地质科学问题;鼓励开展以我为主的地质学国际合作,以全球视野推动地质学理论发展;鼓励青年人,特别是新近毕业的年轻人勇于探索,积极申请项目,促进人才成长。

  2013年度本学科接收面上项目(含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申请1 127项,资助376项(含小额探索项目),资助率为33.4%,平均资助强度85.50万元/项。资助项目经费分布情况为:古生物学、生物地质学、地层学及沉积学约占16.6%;矿物学、岩石学、火山学、矿床学及数学地质与遥感地质学约占20.9%;石油地质学与煤地质学约占10.8%;构造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及区域地质学约占11.1%;第四纪地质学及环境地质学约占13.5%;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约占27.1%。

  2013年度项目申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研究选题过宽、过大;对研究领域描述偏多,而科学问题凝练、论证不充分;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阐述不透彻,创新性不明显;研究重点不突出,关键科学问题把握不准确;研究方案思路不清晰,对关键性的技术手段或实验方法等缺少具体的描述,对可行性缺乏必要的论证;研究经费与研究内容不匹配、预算不合理。

地球化学学科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乃至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及化学演化的学科,主要运用元素、分子和同位素的示踪与定年理论和方法,着重研究地球历史时期各圈层和人为作用强迫下地球表层系统中化学元素和化学物质的分布分配、集中分散、迁移转化规律。现代地球化学研究的特点是:①研究对象从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和化学作用发展到不同圈层及其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地球深部过程和内部结构的宏观研究与地球化学性质和时空演化的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研究的结合,重视板块构造演化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结合;②由于地球化学在认识地球系统化学演化机理上的独特性,地球表层系统的环境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已经成为本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③研究方法和技术从静态的半定量描述转向动态的定量模拟,更加注重对四维时空演化规律的研究;④既注重对过去长时间尺度古老地质事件的重建,也关注短时间尺度地质作用和对未来的预测;⑤在地球环境变迁与表生作用研究中重视自然过程与人为作用的叠加,重视地球的化学作用与生物作用研究的结合。

  本学科的资助战略是:既要促使地球化学内部不同分支领域的协调发展,鼓励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模型的建立,又要保证对行星和地球演化、生态环境变迁、生命起源和演化等地球科学前沿领域的广泛支持,并重视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灾害的基础研究。鼓励以地球化学为先导,开展与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科学以及地球科学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2013年度面上项目平均资助率(含小额探索项目,不含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以申请项目计算为36.18%,以受理申请项目计算为36.62%,平均资助强度(不含小额探索项目)为83.7万元/项;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仅有1项,资助强度80.0万元/项。

  面上项目受理环境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3个三级学科项目申请合计占70.9%(分别占受理项目申请的44.4%、14.8%和11.7%),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2个三级学科项目分别占8.1%和9.9%,其他4个三级学科共计占11.1%。资助项目也集中在上述5个三级学科,所占比例依次为环境地球化学(38.3%),同位素地球化学(17.0%),生物地球化学(13.5%),岩石地球化学(10.6%),矿床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6.4%);其资助率差别较大,分别为同位素地球化学53.3%,岩石地球化学48.4%,生物地球化学33.3%,环境地球化学31.6%,矿床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23.7%。

  以往项目申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强调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而未能就项目研究内容阐明其研究思路的创新性和研究的科学价值;将长期目标作为项目研究期内可实现的阶段目标;选择了很好的研究对象或内容,但未能提炼出拟解决的创新性科学问题;研究方案不具体,且未能与研究目标紧密结合;单纯追求某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而科学问题不够明确,或追求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面面俱到而缺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对关键技术缺乏可行性论证。

编辑委员会
主  任:高瑞平
副 主 任:孟宪平 郑永和
委  员:冯 锋 汲培文 梁文平 冯雪莲 柴育成
     车成卫 张兆田 高自友 董尔丹 马新南
责任编辑:王丽汴 谢焕瑛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文保网安备1101080035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