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简介

  根据国内科学技术人员开展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的需求,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设立了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国际(地区)学术会议项目和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与37个国家/地区的75个对口基金组织和学术机构鉴署了合作协议或者谅解备忘录。申请人可单独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的申请,也可与其境外合作伙伴同时、分别向各自的基金组织提出申请。前者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单方资助,称为“非组织间合作项目”,后者将纳入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对口基金组织的组织间协议,称为“组织间合作项目”。

  对于组织间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需与对口基金组织就项目类型、合作领域、资助强度和资助内容等进行商议达成一致,由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对口基金组织同时在各自的网站上发布《组织间合作项目指南》。

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本类型项目资助科学技术人员本着平等合作、互利互惠、成果共享的原则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研究,提高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力争在前沿领域有所突破。这一类型的项目包括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

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优先资助:围绕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开展的合作研究;结合我国迫切需要发展的研究领域开展的合作研究;我国科学家组织或参与的国际大型科学研究项目和计划;利用国际大型科学设施开展的合作研究。

  申请人应根据各科学部鼓励研究领域,围绕重大科学问题提出创新性合作研究项目,体现合作的必要性和互补性。合作双方应具有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基础(如已合作发表研究论文),鼓励强强联合,对方应对合作研究给予相应的投入。合作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2011年度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共资助92项,资助经费2.55亿元,平均资助强度约277万元/项,资助项数和资助经费同比2010年度分别增长了46%和38%。

  2012年度本项目资助强度为300万元/项左右,资助期限为5年。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2)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或承担过3年期以上科学基金项目的依托单位科学技术人员。

  资助内容:

  研究经费和交流经费,其中交流经费不超过资助总经费的40%。

  申报附件材料及要求:

  (1)英文申请书:可在ISIS申报系统中下载填写并作为在线填报申请书附件一并提交。

  (2)合作研究协议书:应有合作者双方共同签字的《合作协议书》复印件,不可用只有单方签字的信函替代。协议书具体内容应该包括:①合作研究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研究目标;②合作双方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③合作研究的期限、方式和计划;④知识产权的归属、使用和转移;⑤相关经费预算等事项。具体要求参加合作研究协议书范本(链接网址)。

  (3)外方确认函:当外方合作者无法在英文申请书上签字时,可由一封本人签名的确认函件代替。确认函要求提供真实可靠的外方合作者联系信息,如使用包含外方合作者所在工作单位信息,如大学或研究机构标志、单位名称、具体联系方式信函纸等,同时信函中需明确合作题目、合作内容、合作时限、成果共享约定等内容。另外,外方合作者应在确认函中表明已阅读过英文申请书并同意其内容。

  申报时间和部门:

  在每年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报送集中接收组,由各科学部负责受理。

     

  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鼓励研究领域:

  数理科学部鼓励研究领域

  优先资助强强联合、特点鲜明、目标明确、利用在中国建成的实验装置开展的合作研究项目,或积极参与国际上的重要实验、利用国外大型实验装置开展工作的合作研究项目。

  (1)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

  (2)复杂系统的非线性力学问题

  (3)巡天观测和空间观测

  (4)与大望远镜相关的天文新技术方法

  (5)超快和超强光物理与精密测量物理

  (6)先进材料光谱及物理过程的高性能计算

  (7)低维体系量子输运实验研究

  (8)高性能粒子探测器的研究

  (9)强子中结构和新强子态前沿研究

  (10)磁约束聚变性束注入中相关物理问题研究

  (11)新能源中的物理问题

  化学科学部鼓励研究领域

  (1)表界面化学与过程及机理

  (2)生命分析化学

  (3)分子组装、结构与功能

  (4)理论与计算化学

  (5)与能源、资源相关的材料化学新体系

  (6)绿色化学过程与工艺

  (7)天然产物化学与药物发现

  (8)环境污染化学与调控

  (9)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10)化学生物学

  生命学部鼓励研究领域

  (1)蛋白质的修饰、识别与调控

  (2)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3)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定向分化

  (4)组织器官发育的调控

  (5)免疫反应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6)生物多样性及维持机制

  (7)复杂性状的遗传网络与遗传规律

  (8)系统发育与分子进化

  (9)代谢、次级代谢与调控

  (10)生物种质资源的发掘与评价

  (11)主要农业生物重要性状遗传网络解析

  (12)主要农业植物水分、养分需求规律与高效利用机制

  (13)主要农业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机制

  (14)主要农业动物疾病发生规律和防控

  (15)神经细胞和环路的形成及信号处理机制

  (16)食品贮藏与制造的生物化学基础

  地球科学部鼓励研究领域

  (1)成矿模型、成矿系统与成矿机理

  (2)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3)大陆地震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过程

  (4)大洋板块与大陆边缘的相互作用

  (5)地球深部过程与表层过程的耦合关系

  (6)海底资源的成矿成藏理论

  (7)海洋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

  (8)气候变化对地表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9)气候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

  (10)日地能量传输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1)水资源与水循环

  (12)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可预报性

  (13)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与全球环境变化

  (14)重大工程的地质环境与灾害效应

  (15)重要生物类群的起源和演化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鼓励研究领域

  (1)光电功能材料

  (2)能源材料

  (3)环境材料

  (4)高性能结构材料

  (5)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制备与表征技术

  (6)资源高效开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

  (7)冶金与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界面科学

  (8)复杂机电系统的功能原理与集成科学

  (9)高性能零件/构件的精密制造

  (10)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

  (11)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

  (12)智能电网基础

  (13)城乡建筑节能设计原理与技术体系

  (14)环境变迁中的城市科学

  (15)海洋工程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

  (16)工程结构的全寿命设计与控制

  (17)生物材料及其表界面生物功能与介入医学的相关基础研究

  (18)变化环境下水资源高效利用

  (19)饮用水复合污染机制、毒理效应与控制原理

  (20)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与温室气体控制的交叉科学问题

  (21)新功能材料和新人工结构材料

  信息科学部鼓励研究领域

  (1)神经影像信息处理及其应用

  (2)网络信息处理与绿色通信网络

  (3)E-Health科学应用

  (4)虚拟现实理论与技术

  (5)可信软件

  (6)面向重大需求的高效能计算

  (7)面向任务的先进机器人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8)高性能电动汽车能量控制与管理

  (9)复杂系统运行故障在线分析与应急安全保护

  (10)新型显示理论与技术

  (11)先进光学制造与检测

  (12)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13)生物医学光子学

  管理科学部鼓励研究领域

  (1)基于行为的复杂管理系统

  (2)新兴技术与服务经济中的管理科学问题

  (3)公共政策研究

  (4)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管理科学问题

  (5)区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6)创新系统与科技政策

  医学科学部鼓励研究领域

  (1)心脑血管疾病

  (2)营养代谢与疾病

  (3)免疫与疾病

  (4)肿瘤

  (5)衰老与疾病

  (6)痛与镇痛

  (7)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

  (8)感染性疾病

  (9)眼耳鼻咽喉及口腔疾病

  (10)创伤与修复

  (11)生殖健康

  (12)妇女儿童健康

  (13)干细胞与疾病

  (14)再生医学

  (15)医学影像与生物医学工程

  (16)疾病诊疗的新技术、新方法

  (17)重要疾病和伤害的流行病学和预防干预策略

  (18)环境和遗传因素与重大疾病

  (19)食品卫生

  (20)创新药物

  (21)药物基因组与代谢组学

  (22)中医中药

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

  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组织间协议框架下,与境外基金组织或学术机构共同组织和资助科学技术人员开展的双边或多边合作研究项目。

  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的申请资格、资助领域、资助期限、申报要求等需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上发布的《组织间合作项目指南》。

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

  本类型项目旨在鼓励科学基金项目承担者开展广泛的国际(地区)合作交流活动,推动在研基金项目的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提升基金项目的研究水平。同时与国外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鼓励承担科学基金研究类项目的科学技术人员按照有关管理办法的规定,使用项目经费开展广泛的国际(地区)合作交流活动。

  申请资格:申请人为3年期以上在研基金项目负责人或者主要参与者。

  资助内容:本类型项目主要资助我国科学家与国外同行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与基金项目有关的科学问题所进行的人员互访交流活动。资助经费包括我方人员的国际旅费、外方人员在华期间的生活费和城市间交通费。

  申报附件材料及要求:附件包括合作双方的合作协议书,出访邀请信/来华确认函,若在同自然年既有出访活动,又有来访活动时,可在同一申请书中一并申报。

  申报时间和部门:非组织间合作交流项目需在本项目开始执行之前3个月,报送至在研基金项目所在科学部。基金项目集中接收期不受理该类型项目。

  组织间合作交流项目:申请资格、资助领域、资助期限、申请要求等需参照本章“组织间项目资助渠道及项目介绍”内容和不定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上发布的《组织间合作项目指南》。

国际(地区)学术会议项目

  本项目旨在资助科学技术人员在华举办国际(地区)学术会议,提高基金项目研究水平,扩大国际影响。

  在华举办的国际(地区)学术会议应与在研科学基金项目密切相关,会议主题应对我国基础研究相应学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配合科学基金优先领域、重大研究计划等的实施。本项目鼓励举办在华讲习班、主题明确的双边研讨会。这类项目包括非组织间协议项目和组织间协议项目。

  申请资格:申请人为承担3年期以上在研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或者主要参加人员。

  资助内容:会议启动费,如筹备会、资料印刷等前期费用。

  申报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有外事审批权的上级主管部门签发的批文复印件;与会外宾名单;会议通知等文字材料。

  申报时间和部门:非组织间学术会议项目需在本项目开始执行3个月之前,报送至在研基金项目所在科学部。基金项目集中接收期不受理该项目。

  组织间学术会议项目:申请资格、资助领域、资助期限、申请要求等需参照本章“组织间项目资助渠道及项目介绍”内容和不定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上发布的《组织间合作项目指南》。

  同一会议的申请只能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申请一次。

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9年2月设立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本项目资助对象是在国外知名大学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且已取得博士学位、具有一定研究经历和基础、有发展潜力并已落实国内依托单位的外国青年学者。目前该类项目仍处在试行阶段,此期间将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推荐申请人。依托单位应确定为申请人提供生活和科研保障的。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35周岁,且具有博士学位的外国优秀青年学者;

  (2)曾在知名大学、研究机构从事过3年以上基础研究工作或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

  (3)可连续在中国内地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工作半年或一年;

  (4)在中国工作期间承诺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各项管理规定。

  依托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1)申请人所在依托单位的合作伙伴作为项目申请时的国内联系人,如果申请项目获得批准,该国内联系人负责向申请人提供政策咨询,并协助进行基金项目经费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2)依托单位应当与申请人签订协议书,协议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① 研究课题的名称以及研究方向、预期目标;

  ② 依托单位为申请人提供的在研项目实施期间的生活待遇以及所必需的工作条件;

  ③ 明确申请人在依托单位的工作时间,并保证在本项目资助期内全职在依托单位工作;

  ④ 知识产权归属的约定。

  2011年度,共资助40位外国青年学者,资助总经费750万元,延续资助21位外国青年学者,资助经费达400万元。2012年度预计资助80位外国青年学者及延续资助20位,资助总经费约2 000万元。

  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资助期限分为半年期和一年期两类,资助强度分别为10万元/项和20万元/项。

  资助内容:研究经费和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经费。

  申报附件及要求:附件包括依托单位与外国青年学者的《协议书》复印件、二封推荐信(至少有一封来自境外)、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有代表性的文章首页(不超过5篇)。

  关于2012年度的推荐、申请及延续申请等具体事项和申报要求,请参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中的“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专版”(http://www.nsfc.gov.cn/nsfc/cen/gjhz/jjzb/index.html)。


编辑委员会
主  任:孙家广
副 主 任:郑永和
委  员:常 青 汲培文 梁文平 冯雪莲 柴育成
     黎 明 张兆田 高自友 董尔丹 王树月
责任编辑:王丽汴 刘容光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京ICP备05002826号 文保网安备1101080035号
Copyright 2005 NSFC, All Right Reserved